English

学术资讯
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明清文书制度与国家治理学术论坛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十八场青年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6  浏览次数:

2025年8月21日下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联合举办“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明清文书制度与国家治理学术论坛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十八场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中,中国政法大学及一史馆的10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作学术报告,并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点评交流。

本次学术论坛研讨内容涉及明清文书档案服务国家治理的诸多方面,深入的学术交流展现了各位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者们深入挖掘明清档案与历史文献,深刻剖析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充分展现了以档治史的学术方法。

在上下半场各位学者发表学术报告后,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伍媛媛、李刚、刘文华,中国人民大学的萧凌波,中央民族大学的陈鹏,北京科技大学的强光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的孔迎川,中国政法大学的郑清坡、胡小进、廖熹晨等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点评交流。

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在5月23日达成合作意向后的具体落地举措,凸显了双方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办事风格。本次会议的发言学者和点评嘉宾济济一堂,突出反映了以下四个特点:

  1. 站位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明清史研究需要立足于档案文献的深度挖掘,总结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不仅要凸显明清史研究的现实意义,而且要服务国家档案事业的战略大局。

  2. 内容新。本次与会学者的报告大多是围绕明清档案与国家治理的主题,新近完成的学术力作,集中关注了明清实录与刑科题本,救灾法规与省例成案,旗民社会与海难抚恤等内容,涉及政治史、法律史、水利史、制度史等领域,凸显了创新精神。

  3. 思考深。会议报告学者在发言中,贯穿了对明清历史多元领域、长时段的考察,既有对明清易代后京畿旗民社会土地拨补问题的专题研究,又包含对清代灾荒法律法规特点及其近代化转型的阐释,既有利用刑科题本、实录等档案开展法律史、监察史研究的学术尝试,又囊括对建设明清史研究自主话语体系的思考。

  4. 方向明。本次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掀开了“馆校合作”的新篇章,是进一步深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合作的成功典范,双方今后将继续在学术交流、展览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互动协作,助力明清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谢丽琼、孟欣

    文案:王学深


上一条: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关...     下一条:“灾害史研究新时代:中国与世界”...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