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名家论坛第330讲暨中文论坛第73讲在海淀校区图书馆教学图书综合楼719会议室举办。特邀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曹顺庆为我校师生讲述“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次论坛由科研处、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谢丹凌副教授主持。
曹顺庆教授认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然而,长期以来,西方的一些叙事策略通过否认文明互鉴,将西方古希腊传统奉为独自产生的世界文化源头,试图把西方文化艺术科学标准推广为全球性、普适性的标准,形成了世界性的言必称希腊现象以及以西方文明价值为普世标准的错误观念。在这一背景下,曹顺庆教授指出,亟须回归跨文明视野,重塑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认识。
曹教授首先谈到了古希腊文明与近东文明的交往。长期以来,西方文明叙事一直将古希腊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源头,凸显其世界文明摇篮的形象,编造一切文明皆来自古希腊的神话。然而事实上,所谓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古希腊是在文明互鉴中成长起来的。以文字为例,古希腊文字并非古希腊人原创,而是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源于亚洲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是从古苏美尔-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学习过来的。此外,古希腊哲学也并非凭空产生,它是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多种文明的不断交融砥砺之下出现的。这些史实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文明与近东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生动例证。
其次,曹教授谈到阿拉伯文明对西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指出阿拉伯文明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欧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从科学、哲学到艺术、文学,阿拉伯学者们的贡献无处不在,但这些贡献往往被遮蔽。在自然科学领域,阿拉伯人在化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很多常用的化学词汇都来源于阿拉伯语,阿拉伯人发明了自然科学,英国的罗杰-培根把阿拉伯人的实验方法引进欧洲才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后来的物理学科大爆发。在文学艺术方面,西方文学经典如《神曲》《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皆有《一千零一夜》的影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亦是经阿拉伯帝国进入西欧。这些都表明阿拉伯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后,曹教授还提到了西方哲学中的中国元素,指出西方哲学并非完全独立发展,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智慧。例如,海德格尔提出存在是有和无共同构成,其文章全文引用了老子“有无相生”的内容。此外,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也与中国文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理论有关,建构起了对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解构主义。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也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这些西方哲学中的中国元素充分说明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能够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灵感。
曹顺庆教授以丰富的史实和深刻的分析,有力地论证了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重要观点,并提出面对西方某些学者对文明史实的歪曲,我们要“重写文明史,重写各学科史”。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明互鉴,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在提问环节,多位师生就跨文化研究方法与理论实践等问题同曹教授展开深入讨论。整场讲座视野开阔、史料详实,有效启发了听众对文明演进规律的重新思考。
文/图 翟柳
审校 谢丹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