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立英教授做客我校青年学术沙龙,谈含糊性问题与内涵外延之辨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次数:

2025年9月25日,我校青年学术沙龙第55期在海淀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813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立英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含糊性问题与内涵外延之辨”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副所长付小轩老师主持。孔红、王建芳、闫佳亮老师以及来自中科院和我校的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张立英教授便指出,含糊性问题是逻辑学中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日常语言中的诸多概念,如“高矮”、“聪明”、“红色”与“粉色”之间,都存在着难以精确划分的边界,这种模糊性对传统二值逻辑(真/假)构成了严峻挑战。张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如“秃头悖论”和“堆垛悖论”,详细阐述了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和处理这类问题的必要性。

针对含糊性问题,张立英教授系统梳理了多值语义解释与超赋值语义解释两大经典研究路径。她介绍道,经典三值逻辑通过引入“不定”值试图解决边界问题,但这一做法却导致了逻辑规律的失效。而概率模糊逻辑虽然能反映现实中的渐变性,却难以处理复杂的多维比较和伴侣关系问题。

张立英教授指出,在此背景下,范启德(K. Fine, 1975)提出的超赋值语义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该理论通过引入可能世界语义和可精确化结构,成功解决了边界问题,同时保持了经典逻辑的有效性。张立英教授详细解释了超赋值语义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其在处理含糊性问题上的优势。四十余年后,秋叶研(K. Akiba,2017)进一步提出了布尔多值解释,该解释在超赋值语义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偏序结构,增强了语义的表达力,为含糊性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张教授指出,布尔多值语义不仅能处理复杂的边界问题,还能解释多维比较和半影关系,展现了其强大的理论潜力。

讲座的后半部分在于对内涵语义与外延语义界限的探讨。张立英教授指出,传统上,内涵语义关注命题在不同可能世界中的真值变化,而外延语义则关注命题的真值条件。然而,在处理含糊性问题时,这一区分显得过于简单和片面。张立英教授提出以表达力为核心,重新界定内涵语义与外延语义的界限。她认为,内涵语义应能表达非线序结构(如偏序关系),以处理多维比较和半影关系;而外延语义则仅能表达线序结构,无法处理复杂边界问题。通过这一重新界定,张教授揭示了内涵语义与外延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

在张立英教授精彩的总结后,讲座进入自由交流环节。在讲座的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就含糊性问题的多个方面与张立英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问题涉及日常概念的模糊性、逻辑悖论的解决、多维比较的逻辑基础等。张教授耐心解答,与大家共同剖析了这些问题的本质和解决路径,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含糊性问题的理解,也促进了与会师生对内涵语义与外延语义关系的深入思考。张立英教授的精彩讲解和独到见解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国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沙龙将继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逻辑学及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为学术界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科研处 人文学院)

文字:吴可 审核:付小轩


     下一条:转载:【依法治疆大讲堂】法治文化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