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华岩论坛第42讲“科层化与弥散性:道教的历史叙述方式”讲座在中国政法大学圆满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2-28  浏览次数:

2016年12月20日晚19:00—21:00,由人文学院与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主办、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和人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华岩论坛”第42讲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科层化与弥散性:道教的历史叙述方式——以隋唐道教为中心”,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程乐松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俞学明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以“科层化”和“弥散性”为视角,以隋唐道教类书为中心,解析了道教历史的叙述方式。程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解释了“科层化”和“弥散性”这两个专业名词,并抛出道教曾经有从弥散性到科层性的机遇,但最终未能把握此机遇这一观点。

程老师从“本土性”、“层累式启示”、“宫观与火居”以及“身体修炼的展开:体验的个体性与技术的公共性”等四个层面分析了道教“弥散性”的根本性特征,从而认为道教信仰的叙述是非常困难的。其后,程老师又以隋唐类书为中心探讨了道教的重构历史叙述,从“外部环境”、“思想转向”、 “科律建构的制度性信仰生活”和“神秘的道教”等四点解析了道教无法科层化的原因。程乐松老师认为,虽然从信仰上来说,道教的宗教体验实现了可公开性,宗教实践实现了可集体性;从政教关系上来说,道教得到了政权的支持,受到了政权的管制,具备了“科层性”的条件,但道教的效验具有现时性,而且又缺乏理论层次和稳定的经教基础,加之其始终还是要去回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回归信仰的特质,也就是给其带来活力的弥散性,所以本质上来说,道教很难实现自身的科层化。

图/文:笱远平


上一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法律语言学术...     下一条:2016级法治文化研究生读书会第三期...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