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活动纪实|师生对谈沙龙第二期:都市中产全职妈妈的社会参与和探索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23  浏览次数:

2022年5月22日下午2-4时,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班、《近代中国女性、战争与革命》通识选修课共同主办的“女性/性别前沿理论问题”师生对谈沙龙第二期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学性别社会学专委会理事长、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李洁教授担任主讲,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班主任高翔宇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范语晨与谈互动。除本校师生外,另有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8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李洁教授的讲座题目围绕“都市中产全职妈妈的社会参与和探索”展开,以四川省成都市一个以全职妈妈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为考察对象,反思“家庭—市场”二元悖论下的女性困境,探索女性事业与女性发展新的可能性路径。

李洁教授敏锐地观察到在中国女性就业率波动走低的背景下,“全职妈妈”这一群体的逐步扩大,并进一步对其深层次原因展开探索。首先,李洁教授从全新的角度对“再生产”(reproduction)的概念进行探讨,辨析其含义及社会作用,由此推测了全职妈妈群体出现及扩大的原因。其次,李洁教授分析了“家庭主妇”群体出现的社会原因,由此提出,研究“主妇群体”必须结合社会环境与主妇本身两个层面,对主妇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她认为,主妇群体构成复杂,包含着来自不同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地域环境等的不同女性群体,进而提出设问,即在“市场-家庭”的二元悖论之外,妇女解放的另一种可能是否存在。接着,李洁教授以成都市为例,以“阅享美创全职妈妈志愿服务队”为研究对象,对全职妈妈群体的社会参与开展了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李洁教授指出,都市生活的大环境、由私人养育向亲子互助的转变以及女性自我主体性的成长,都是全职妈妈群体出现变化的重要原因。表面上看,这些全职妈妈似乎固守家庭,但实际上,她们以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进入深层次的社区参与,甚至以个人身份走进更加广阔的公共空间。换言之,全职妈妈正以与传统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形象,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除此,李洁教授还提出了不少新颖的思考维度,鼓励同学们从相互依存的角度阐释妇女解放的新方向。

范语晨就李洁老师的讲述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针对家庭内部对全职妈妈加入社区活动的认同与否、全职妈妈社会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范语晨认为新近出版的《职场妈妈不下班》与李洁老师讲述内容构成互文与对话的关系,“再生产”价值被贬低是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面对的共同难题,她通过对《职场妈妈不下班》著作内容的分享,对“再生产”的视角进行了一些补充论述。

主讲和与谈环节结束后,来自不同年级及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就个人的理解、疑问同李洁老师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首先,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2021级硕士研究生孙依阳结合玛克新·莫雷内克斯提出的妇女的“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和“实用性社会性别利益”概念,提问妇女的社区层面活动与妇女互助是否会加深女性“生育者”的刻板印象。

李洁老师在解答中指出,不能把生育视为拖累女性职场发展的负担,在效率至上的当今社会,以“人类再生产”维度,重新思考妇女“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的本质至关重要。

其次,刑事司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格乐就全职妈妈参与社区活动可能造成的额外压力开展提问。

李洁老师以卢旺达女性承受来自生育与社会责任的多重压力作为反面例证,说明以社会支持形式帮助妇女分担额外压力的重要性,并提出阶段性划分产育期妇女,根据各阶段妇女的特点,灵活安排社区活动与社会支持的处理方案。

再次,刑事司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吴诗雨提问的话题是,现有的社会政策是否导致了女性与育儿责任的过度捆绑。

李洁老师以中国传统礼俗为例,指出政府政策和措施实际上为男性参与育儿活动预留了空间,目前引导男性群体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育儿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最后,山东大学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陈婉婷就中产阶级全职妈妈社区活动的经验将如何在大范围推广,以及全职妈妈之间的交流是否会对女性造成新一轮的压力进行提问。

李洁老师认为全职妈妈社区活动的推广,必须以深入了解全职妈妈生活实际为前提,并指出全职妈妈“共同体”之间交流的关注点脱离了传统的小家庭意识,生成了集体意识。而这种集体意识的凝聚则规避了团体成员的竞争与攀比,也将消除她们的焦虑。

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女性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一直受到关注,随着新时代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如何帮助女性群体摆脱传统的负面刻板印象,进一步走上社会生活的舞台,成为个人与社会的主角这一话题,值得我们致以更充分的关注与研究。在轻松愉悦的师生交流中,本次师生对谈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文/孙依阳)


上一条:【转载】加强数字人文平台建设     下一条:华东政法大学马长山教授做客我校名...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