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世界知名逻辑学家Johan van Benthem做客我校名家论坛,谈逻辑与法律推理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12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9日,我校名家论坛第308讲在学院路校区图书综合楼0111会议室举办。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ILLC)创始人,清华大学哲学系金岳霖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Johan van Benthem(范丙申)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逻辑与法律推理:竞争对手还是朋友?”的精彩讲座。本次论坛由科研处、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付小轩老师主持,并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多位逻辑学学者作为点评嘉宾。

范丙申教授指出,逻辑与法律的融合有着悠久的历史,贯穿于各大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尤其是中华文明中,蕴含着自己丰富的逻辑和法律资源。众所周知,逻辑学的任务是对有效的推理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通常来说,有效的推理模式并非单纯地“从已知到已知”,而是“从真到真”,或者是逆否式的“从后假到前假”。然而,实际推理并不总能百分百保证“从真到真”,在现实认知中,常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这一点恰恰体现在现代法律推理的缺省推理之中,人们借此帮助处理法律案件中的复杂情况或者例外情况,这也成为当代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他进一步阐述了法律推理的自动化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其中涉及判断的特性可能阻碍法律推理的全面自动化。在司法实践中,系统的有效运转要求必须在有限的时间、材料以及必要程序下得出最优解,这使得在实践中存在法律博弈要素,而这种被约束的“受限理性”极易被逻辑所忽视。这一张力的存在无疑为两大学科的交叉互动提供了契机:一方面,逻辑学可将法学中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推理视为研究对象,并把由程序保证的受限理性作为重要的研究素材,从而反哺相应逻辑系统的建构与深入;另一方面,法学能利用逻辑学中的推理模式,将更精致的博弈模型广泛地运用于法律实践之中,提高法律推理的效率,甚至可能实现法律推理的人工智能化。

在范丙申教授精彩的发言后,讲座进入讨论与提问环节。参会的老师围绕“逻辑学如何影响法律研究的方式”等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范丙申教授指出,当法学家认为在法律实践中存在问题时,就是外部专家(比如逻辑学家)加入的时机。他分享了逻辑学家曾通过形式化方法揭示英国法律中若干矛盾的例子,表明这种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为法律实践提供了全新视角。在讨论逻辑推理中“有效性”概念在法律中的适用性时,范丙申教授表示,法律的有效性不应简单地由逻辑学定义,而应取决于法律实践本身。法律推理不仅依赖严格的逻辑推理,还涉及证据、程序和判断等多方面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法律推理中的有效性理解为对于结论的保真性,即在所有证据都为真的情况下,法律结论通常也是真实的。而当探讨能否在法律推理中建立一种基于动态的逻辑模型时,教授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在他看来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事件、过程和变化,而不是恒定的物体。但这种观点是否对法律推理有益还需要法律学者未来的进一步研判。在逻辑与法律思想的深度碰撞下,范丙申教授最后强调,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学科融合的加速,逻辑与法律的对话将不仅局限于学术探讨,而将迈向更加体系化的联合与深刻变革。

文/李志鹏 付小轩

图/王佳一


上一条:“华北地区的革命传统与中国式现代...     下一条: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