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的“2025年法大中文学术研讨会——语言研究的探索与创新”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815室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与会专家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除此之外,还有慕名而来聆听此次研讨会的老师和同学,大家汇聚一堂,进行了一场关于语言研究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邹玉华老师首先对各位嘉宾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宣布本次研讨会开幕。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崔玉珍老师发表致辞,并隆重介绍了与会专家。
上午第一场讨论共四位学者发言。
清华大学张赪老师首先发表题了为《明清戏曲中人称代词“咱、俺、您”的用法特点——兼论文学作品对语言传播的影响》的报告。张老师主要讨论了口语人称代词“咱”“俺”“您”在明清戏曲中的用法特点;通过与同时期小说文体对比,发现戏曲的语言风格和传播方式使其对语言传播影响更显著;通过溯源戏曲文体特点,发现明清戏曲程式化表达源自宋金元戏曲。
中国政法大学邹玉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形式动词+动词+的”(“DV+VP+的”)转指的实证考察与分析》。邹老师认为由二价动词构成的“DV+VP+的”可转指宾语动词的施事和受事;三价动词的“DV+VP+的t”除转指施事、受事外,转指与事也具有可能性,但更复杂且受语境限制。所有转指皆与动词有格关系,符合“VP的”转指规律,并由动词配价支配。形式动词的功能还需进一步思考。
北京大学徐晶凝老师汇报了《“语气/情态/评注副词”主观性的内涵》一文。徐老师通过对小类归属存在争议的“至多”“至少”两组副词的分析,论证了“语气/情态/评注副词”界定的原则问题。“主观性”有不同内涵,对具有主观评注用法的副词,要注意区分它们所表达的主观性意义,并注意区分该意义是副词固有意义,还是语用意义。
北京语言大学饶高琦老师汇报了题为《研究提示词工程:人机共生时代的语言生活景观》的报告。饶老师立足于人机共生时代背景,从提示词和提示词工程的内涵、发展出发,梳理了其背后人机共生语言生活逐渐形成、发展的历程,探讨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迭代升级;并对将提示词纳入语言教学内容的规划与实施方法进行了介绍。
上午第二场讨论有四位学者发言。
清华大学戴蕾老师发表了题为《近代汉语文献语体色彩的数字化呈现》的报告。戴老师通过考察18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六组特征副词的语体色彩差异与历时演变,发现文献口语化程度从晚唐至清代总体上升,《元刊杂剧三十种》后显著提高。《儒林外史》口语化最高,《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因作者、写作目的等因素影响,口语化程度较低。
中国政法大学崔玉珍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从计量到释义:立法语言中“必须”和“应当”的规范分野》。崔老师基于290部法律的大规模分析,发现义务情态词“必须”与“应当”在词频、密度、部门法分布上存在显著的、非随机的差异,进而对两者的语义核心进行了计算,最终提出两者的规范功能分野模型。
中国传媒大学王璐璐老师报告了《大语言模型赋能汉语语法教学资源的生成及应用研究》一文。王老师针对国际中文教育语法教学场景,分析了大模型的应用局限,提出基于知识库与提示工程的资源生成路径。以方位名词教学为例,评估五种提示方法在六项任务中的表现,最后指出应结合语法知识库和具体教学任务优化提示策略,以此提质赋能。
中国政法大学曹洪林老师汇报了题为《中国录音真实性鉴定证据庭审应用实证研究(2016—2020)》的报告。曹老师以575份涉及录音真实性鉴定的公开裁判文书为语料,通过案件量等近十项统计分析变量进行了实证考察,以此系统探讨了我国录音真实性鉴定证据的庭审应用现状、特点、变化规律及存在问题。
下午第一场讨论有四位学者发言。
北京联合大学鲁莹老师以《权威与自由:对话中因果表达的多声立场》为题进行了报告。鲁老师以访谈类口语为切口,探讨因果认知阶段及说话人如何在对话中实施因果立场与认知策略,她发现,实际对话中,认知层级越高的因果表达使用频率越低,说明其更受互动需求驱动,用于表达立场、管理对话声音。
华中科技大学陈禹老师发表题为《元预期视域下“很X”与“X得很”的构式竞争》的报告。陈老师主要讨论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近义程度构式“很X”与“X得很”。通过双重替换测试,可以呈现“很X”与“X得很”无法互换的区别性特征,并揭示出“X得很”承载“元预期”的特殊预期性,二者都根植于话语中的戏剧性及其连带效应。
北京语言大学尹常乐老师报告了《比较视域下条件压制式的语义特征和生成机制》一文。尹老师主要探讨以“X不是/没有N”为前件的条件压制式与反事实语义的关联及其形成机制。条件压制与反事实语义关联性较强,条件压制式和因果压制式在语义类型和生成机制上存在不同,因果关系是复句中构式压制形成的必要语义条件。
中国政法大学孙竞老师报告了《领属类“有XY”构式群内部异质性与“有”的语义适应机制》一文。孙老师从“了2”的语义功能、Y的虚拟性与X个体化的制约因素等三个角度探讨了领属类“有XY”构式群的内部异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隐喻激活理论解释了“有”的一种新语义适应现象。
下午第二场有四位学者参与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张文老师以《法律文本“坐”字句源流演变研究》为题进行了汇报。张老师主要就法律文本中的“坐”的典型用法和语法性质与以往相关研究进行了对谈,指出由于早期传世和出土法律文献的缺乏,难以全面考察“坐”的使用情况,进而从历时演变角度结合各时期法律文本回应了现存争议。
清华大学刘艳云老师发表题为《明清小说与戏曲的语篇衔接机制比较研究》的报告。刘老师基于篇章与互动语言学理论,对比小说与戏曲作品,发现小说以篇章叙事为核心,衔接依赖叙述逻辑、篇章连接与代词照应;戏曲以舞台对话为核心,衔接更多借助语境、情感语气与表演语汇,二者在语体基础与衔接手段上具有本质区别。
清华大学宓嘉祥老师汇报了《“样”类比拟成分的性质、来源与功能发展——一个与“般”类比拟成分的对比研究》一文。宓老师主要讨论“一样”与“一般”在共时层面的性质、语法功能和方言表现上存在不同,并从历时演变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北京语言大学孟柯男老师,她的报告题目是《上古汉语“专名+也”结构初探——基于指称层级与语法化分化研究》。孟老师主要针对学界对“专名+也”结构研究的不足,首次运用“指称四步测试法”分析了上古汉语“N+也”结构,发现其与“普通名词+也”在语法化程度和语法功能上存在差异,进而归纳出指称层级决定语法化程度的规律。

至此,四场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全部结束,学者们与报告人进行了激烈而有深度的讨论。最后,邹玉华老师致闭幕词,再次诚挚感谢与会学者长期以来对法大中文的支持。崔玉珍老师作了简短的会议总结,并代表中文系衷心感谢与会学者的鼎力支持以及旁听老师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并宣告“2025年法大中文学术研讨会——语言研究的探索与创新”圆满结束。
文、图:阳竣成
中文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