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建
【青衿正风·文心铸魂系列】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人文学院2024级研究生党支部香山主题教育活动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次数:

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24级研究生党支部于3月29日组织支部党员及积极分子前往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重走赶考路,奋进新征程”党日活动,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廉政力量,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实地参观、沉浸学习,同学们在历史的回望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第一站:香山革命纪念馆·重温“进京赶考”的红色答卷

上午10时,党支部成员抵达香山革命纪念馆。这座以“为新中国奠基”为主题的展馆,以中共中央1949年进驻香山后领导解放战争、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为主线,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历史画卷。

【展厅学习重点】

“进京赶考”的历史回响:步入序厅,巨型浮雕《历史的转折》以恢弘气势定格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率中共中央告别西柏坡时“进京赶考”的经典场景。在泛黄的电报手稿前,讲解员手持激光笔,逐字解读毛泽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著名论断:通过对比李自成农民军进京42天即败亡的史实,剖析党中央选择香山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战略智慧。当多媒体沙盘亮起迁驻路线时,同学们凝视着北平城区防务图与香山双清别墅复原模型,深刻认识到这一历史性转移既是军事斗争向政权建设的转折,更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主动求索。

《为新中国奠基》的时空对话:在主题展厅核心区域,渡江战役的军号、带弹孔的党旗与《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手稿组成震撼的叙事矩阵。一组数据引发热烈讨论:展厅内陈列的1200余件文物中,28封绝密电报重现了中共中央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决策过程;《论人民民主专政》原始文献上,毛泽东用毛笔勾画的修改痕迹清晰可见,印证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思维轨迹。当开国大典原始影像在曲面屏上重现,伴随着礼炮声的数字特效,同学们在国旗设计稿前驻足良久:32幅征稿图案中,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的手稿旁,静静陈列着缝制第一面国旗的朱红色绸缎,经纬交织间流淌着人民创造历史的永恒真理。

党支部在展厅内以“香山时期的从严治党与党的八项规定精神”为主题开展微党课,结合馆内陈列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文献,强调新时代青年党员需永葆“赶考”清醒。课程重点结合《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揭示二者一脉相承的作风要求。同学们共同研读《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文献,重温“四不五要”纪律和入城“约法八章”,结合展厅实物感悟党在历史转折期“露宿街头不扰民”“文电如铁令如山”的治党智慧。通过对比香山时期“保护城市秩序”与新时代“整治形式主义”的纪律焦点,以情景讨论剖析从严治党从“革命纪律”到“制度治党”的演进逻辑,深刻理解八项规定对作风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从“进京赶考”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青年党员须以历史自觉扛起时代使命,将八项规定作为“基本要求”而非“最高标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答好从严治党的青春答卷。

第二站:香山公园·探访双清别墅的革命印记

午后,同学们徒步登临香山公园,重点探访中共中央在香山的办公居住地——双清别墅。苍松翠柏间,青砖灰瓦的院落静述着“红色摇篮”的故事。双清别墅是中国共产党“进京”的第一个落脚点,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是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后的首个办公居住地,见证了毛泽东同志起草《论人民民主专政》、与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等重要历史时刻,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在简朴的办公陈设和珍贵的历史影像前,同学们仿佛置身历史长河,追寻革命先辈香山“赶考”足迹,深切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到底精神和“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

【红色地标参观】

毛泽东旧居陈列:在主席办公室复原场景前,同学们通过《人民日报》创刊号、军事地图等实物,重温《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起草历程,感悟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

六角红亭党史讨论:院子中央的六角红亭,是双清别墅的标志性建筑。凉亭中间有一张石桌,桌子周围和亭子外面有几个供人们坐的“瓷鼓”。红亭前面有一个小水塘,水塘的南岸有山石堆砌的平台。毛泽东同志在工作之余,经常到亭子里休息,欣赏周围的景色。1949年4月24日上午,毛泽东起床后来到院子里的凉亭,专注地看着《进步日报》报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号外”。摄影记者连忙拍下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胜利的消息激荡人心,主席随即豪迈地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学们围绕“从香山到二十大:青年如何答好新时代考卷”展开讨论,结合二十大报告中“三个务必”要求,畅谈新时代使命担当。

来青轩寻访:来青轩是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旧居。在来青轩,大家驻足凝视,想象着当年革命先辈们在此为新中国的未来日夜操劳的场景,深刻体会到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活动感悟】

张佳微:“法治溯源”主题观展中系统梳理了《共同纲领》修订过程中的法理逻辑。通过对比解放区法制建设与当代法治实践,我认识到党的法治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今后将积极参与法治宣讲团建设,在党团共建平台上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演进脉络。

吴俊璋:在集体观摩北平军管会法令原件时我深受触动。泛黄纸张上工整誊写的金融管理条例,既体现革命年代法治建设的开创性,也彰显人民政权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立场。在党团员座谈环节,聆听党员们解读土地改革法律实施图谱,更清晰认识到制度变迁背后的政治智慧。



香山的红色记忆,是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精神坐标,是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思想灯塔。七十二年前,中共中央进驻香山的181个日夜,以“赶考”精神擘画新中国蓝图,用革命到底的气魄书写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这片热土上飘扬的红旗,不仅见证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铿锵誓言,更凝结着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密码,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既要做攀登知识高峰的求索者,以科学精神解码人类文明密码;更要做传承红色基因的笃行者,在党史的鲜活教材中汲取精神钙质。既要让实验室的灯光照亮科技强国的征程,也要让香山红叶映照的信仰之火永驻心间;既要在学术前沿开疆拓土,更要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精神原野。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强国建设的实践力量。让攀登学术高峰的脚步与民族复兴的鼓点同频共振,使筑牢精神之基的自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业交相辉映。当青春的理想与党和人民的召唤同向同行,我们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实践中,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让青春之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本次红色之旅以“历史现场+理论学习+实践体悟”的形式,将香山精神深植于青年学子心中。未来,人文学院2024级研究生党支部将持续深化主题教育,引导同学们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自觉,在科研报国、服务社会中书写青春答卷!


摄影:郑文哲、张佳微、高笛凯

文稿:张轩驰、吴潇晗


上一条:【青衿正风·文心铸魂系列】“鼓”动...     下一条:人文学院党委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