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硕士招生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学科硕士点简介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03  浏览次数: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在人文学院哲学系。

哲学系成立于2002年6月,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哲学-党史教研室,1979年开始培养哲学研究生,1985年获逻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正式成立哲学系并开始哲学本科招生,2003年后,先后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哲学学科已逐步建立起学科方向齐全、课程体系完整、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的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特色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一级学科下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宗教学、美学6 个硕士学位点。此外,哲学系还参与交叉学科法治文化专业和法学理论专业(法律逻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参与中国政法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交叉学科法治文化等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工作。

哲学系现有在职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形成了学缘丰富、梯队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团队成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人,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人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中国政法大学端升讲座教授3人,端升学者4人。

哲学系积极开展多渠道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已在价值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学、德国哲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李德顺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哲学系充分利用我校法学、政治学的学科优势,积极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先后成立了法治文化研究中心、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法律思维与法律逻辑研究中心等交叉学科研究机构,法治文化、宗教与法律、政治哲学与法哲学等交叉学科获我校重点建设支持。

哲学系下属哲学研究所和逻辑学研究所。逻辑学的研究承袭杜汝楫教授开创的优良学术传统,将现代逻辑前沿成果与法律方法和理论融合,形成法学与逻辑学的高水平交叉。杜汝楫教授1985年主编出版的教材《法律专业形式逻辑》、王洪教授的首批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法律逻辑》,具有开拓性意义。逻辑学研究所是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会址所在。

此外,学校还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建国际儒学院,组成专兼职近50 人的师资队伍,长期聘请周桂钿、张学智、李存山等知名专家讲授课程、担任导师,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和招生规模在全国领先。

哲学系与美、德、加、意等国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师生访学、名家对谈、学术精品外译、国际儒学与汉学研究、联办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国际知名度日益扩大,国际声誉不断提升。

相关信息详见: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内地硕士招生http://yjsy.cupl.edu.cn/yjszs/ndsszs.htm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http://rwxy.cupl.edu.cn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http://philosophy.cupl.edu.cn

欢迎报考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

一、学科介绍

本学科的历史可追溯至我校1952年成立的哲学-党史教研室,2002年归属新成立的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2003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硕士学位授权点。现设价值哲学、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研究方向。

学科教师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等具体研究领域已取得丰硕学术研究成果,论文广泛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期刊,代表性作品《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等被译为多国语言出版。

本学科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3人,含推免生1人。

二、师资团队

李德顺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价值哲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目前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曾相继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价值论、当代文化、法治文化等;出版《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法治文化论》等专著10余部,主编和参与编著其他著作6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共40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图书奖”等10余个奖项。(参与授课,不招生)

胡明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校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兼任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等,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等。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高等教育等。在《中国法学》《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本学年不招生)

文兵

中国政法大学二级教授、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法哲学、价值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等,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研究”;并利用我校法学、政治学的学科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开展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主持的 “政治哲学与法哲学” 交叉学科研究获得学校重点建设支持。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参与授课,不招生)

倪寿鹏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儒家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詹姆逊的文化批判理论》,在《哲学研究》《江海学刊》《教学与研究》等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长文转载,2019年获首届高清海学术基金奖一等奖。

罗朝慧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2019—2020),清华大学博士后(2011—2013)。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等。近10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中国政法大学校级规划项目1项,出版关于黑格尔辩证法和权利哲学研究的学术专著2部,并在《江苏社会科学》《人文杂志》《武汉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吴照玉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哲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在《道德与文明》《教学与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李灵婕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曾在《教学与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费多益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开设课程:《知识论》、《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独立发表《目的论视角的生命科学解释模式反思》,“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 “The Conceptual Fetters of the Mind-Body Problem”、 “From ‘the mind isolated with the body’ to ‘the mind being embodied’”等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心身关系问题研究》;译有《遗传联系、家族关系和社会纽带:面对遗传知识的权利和责任》、《20世纪科学、逻辑和数学哲学》(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第九卷)(合译)、《蒯因著作集》(合译)、《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第二卷)(合译)等。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28/3190.htm

三、课程设置

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与方法》等;

选修课:《价值哲学专题研究》《政治哲学原著研读》《黑格尔哲学》《后现代主义原著研读》等。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学术群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立由学科负责人带头、本学科导师参加并吸取校内外专家的研究生指导队伍。

(学科教师与来访美国学者、马克思学家诺曼·莱文教授合影)

采取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并重的培养方式,每三周开展一次由研究生主讲和评议、导师组现场辅导的学术论坛。

(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开展学术沙龙合影)

加强阶段性考核,重点加强学位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预答辩等的实施。

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拟攻读博士学位或拟直接就业等)制定并调整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开辟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形式和渠道,支持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活动。

(李德顺教授与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互赠作品)

(文兵教授主持世界哲学大会法哲学国际专场研讨会)

五、就业去向

本学科毕业生以升学攻读博士学位、考取公务员或教师等为主要就业去向。2020和2021届毕业生计有50%应届考上中国名校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哲学硕士点简介

哲学学科·外国哲学专业

外国哲学是2006年由教育部授予的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德国观念论、现象学、政治哲学与法哲学以及分析哲学。现有教师8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主要以研究欧洲大陆的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以及英美当代哲学见长,具备良好的学术氛围、丰硕的学术成果。旨在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哲学复合型人才。

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点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5人:

 

 

文兵,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法治文化专业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院长(2002-2018)。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中国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理事。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2006年)、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2007年)、首批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8)、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优秀导师(2020年)等奖项。

 

 

费多益,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知识论等,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

张浩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2008),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访问学者(2014.8-2015.8),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1.4-2012.4),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现象学、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比较研究,在《胡塞尔研究》(Husserl Studies)《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30余篇,出版专著《胡塞尔逻辑学思想研究》、译著《论移情问题》(Edith Stein)《观物如实:一种知觉理论》(John R. Searle)《胡塞尔的逻辑学》(Suzanne Bachelard)《现象学导论》(Shaun Gallagher),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项,先后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青年学者和钱端升学者,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宫睿,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康德学会工作委员,研究方向为康德哲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近代哲学等。

李璐,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哲学等。

外国哲学专业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4人。招生考生初试科目包括:

(1) 思想政治理论

(2) 外语

(3) 业务课一:(730)哲学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各科目每科各出三题,每题 30 分,共九题,考生任选五题作答)

(4) 业务课二:(832)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至德国古典哲学)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逻辑学硕士点简介

哲学学科·逻辑学专业

逻辑学专业硕士点是中国政法大学最早招收硕士生的学科点之一,1985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三个研究方向:(1)法律逻辑(2)形式逻辑(3)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高等院校胜任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逻辑学专业硕士点设在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该所是中国逻辑学会的团体会员和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法律逻辑研究会发起单位之一。逻辑学专业硕士点强调逻辑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提倡逻辑学与法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

导师和授课教师

逻辑学专业硕士点现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博士)1人;校外兼职导师3人,其中教授2人、检察官1人。逻辑学专业硕士点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建立了由学科带头人负责,吸取校内外名家、专家和本学科导师参加的指导队伍。

王洪教授:本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逻辑与现代逻辑,历任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市逻辑学会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逻辑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78.htm)

孔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义逻辑、法律逻辑,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82.htm

王建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逻辑、非形式逻辑、法律逻辑,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83.htm

朱素梅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逻辑、批判性思维,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79.htm)

徐海燕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理逻辑、西方逻辑史、中国逻辑史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80.htm)

张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逻辑学基础理论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81.htm)

付小轩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偏好逻辑、道义逻辑、博弈逻辑、人工智能中的逻辑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6472.htm)

招生计划

逻辑学专业旨在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鼓励跨学科、跨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硕士就读期间,除了可以选修本校法律课程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参加相关学术活动,以此来拓展学术视野,为未来的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考生报考。

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3人,招生考生初试科目包括:

(1) 思想政治理论

(2)外语

(3)业务课一:(730)哲学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各科目每科各出三题,每题 30 分,共九题,考生任选五题作答)

(4)业务课二:(833) 逻辑原理(演绎逻辑、归纳逻辑、逻辑基本规律、论证)

毕业生主要去向

逻辑学专业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除攻读法学、逻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外,主要去向为政府机关、高校、海关、法院、银行、报社、出版社、公安系统、武警部队等。

 

 

 

2015届-2021届

(部分研究生就业去向)

北京市大兴区法院

北京市西城区司法局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

北京市某知名律所

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研究室

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人民政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体育大学教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人民大学攻读逻辑学博士学位

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法理学博士

上海市某知名律所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美学硕士点简介

美学专业是哲学一级学科下的6个硕士点之一,下设文艺美学、书画美学两个方向。美学硕士点以人文学院哲学系、中文系、艺术教研室优秀师资为依托,实行导师负责制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本硕士点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专业领域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学三大领域。其中书画美学是美学专业的特色方向,以在书法理论和实践领域均颇有建树的孙鹤教授为代表,是有关艺术作品、艺术史、书画理论的专门研究。

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一定科研能力,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动向,胜任相关教学、科研工作;2、着重哲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关心与介入现实的意识及能力,以胜任各项社会工作;3、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文化产业、艺术创意等相关领域发挥专业优势,从事相关工作。

美学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已输送毕业生6届共23人,目前在校14人。毕业生中有4人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社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余学生就业渠道以高校、中学、报社、政府部门、企业等为主,且因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美学训练而广受各单位好评。

美学专业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4人。

招生考试初试科目包括:

业务课一:哲学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各科目每科各出三题,每题30分,共九题,考生任选五题作答);

业务课二:美学原理(论述题,文艺美学方向与书画美学方选答)。

硕士生导师名单及简介:

文艺美学方向

康晨宇

人文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会员。昌平区政协委员,民盟昌平区工委委员,民盟中国政法大学支部副主委,校大学生合唱团声乐艺术指导。研究领域为声乐美学、声乐理论与实践、通识艺术教育,出版专著《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主编《大学音乐》、《大学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理论》。主讲《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中外音乐经典》、《声乐艺术赏析与实践》、《声乐美学》、《艺术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卢燕娟

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迄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一项、北京市哲学社科预立项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二部;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有多篇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金莉莉

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

潘珊

人文学院讲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跨文化研究、叙事学、传记文学等。

 

 

书画美学方向

孙鹤

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方向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学史、文字学、书法理论与实践。出版专著《秦简牍书研究》、《中国书法百家档案》、《书圣王羲之》、《艺术史—-人类情感的表达》等,主讲课程《中国书法经典作品欣赏》、《书法技法》、《中国美学史专题讲座》。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学硕士点简介

1.专业简介及培养特色:

宗教学是以宗教现象为研究对象,围绕世界各大宗教、民间信仰及其与社会文化各领域之关系开展跨文化、多学科、多维度研究的社会-人文学科。本专业为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现设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与法律、宗教哲学等三个研究方向;目前有专任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均为国内外名校博士毕业。

本专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同时依托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以宗教学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为基础,以宗教学与法学的交叉研究为特色,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为突破,致力于创建中国政法大学特有的宗教学之教-学-研体系。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了解我国和世界的宗教存在状况与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古典资料和外文资料阅读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毕业后能胜任宗教研究和教学、宗教管理、新闻出版、外事等相关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宗教学硕士生培养亦同时依托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设有华岩学术奖学金、华岩悦读奖、华岩社会实践奖等奖项,鼓励和支持研究生从事宗教和宗教学研究,,并常年举办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学术活动。(详见下图)

(图1:2019年华岩学术基金颁奖典礼)

(图2:华岩论坛讲座与国际课程)

(图3:2020年宗教治理与法治社会研讨会)

(图4:2018年首届“天问”系列活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宗教与法治”)

师资团队

    俞学明

哲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端升讲座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宗教学、中国哲学,主攻隋唐佛教哲学、天台宗研究、宗教与法律。出版《中国古代的哲学与宗教》、《湛然研究——以唐代天台宗中兴问题为线索》等著述,发表《天台智者的判教架构探析》、《隋唐佛教“宗派问题”再辨》、《“佛教的发展”和“发展的佛教”》等学术论文50余篇。

李虎群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比利时根特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中国艺术哲学、儒佛会通研究,致力于中国传统儒佛暨艺术之核心价值的切身体认、学理研究和现代生成。出版学术专著《儒佛之道与现代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8月版),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校宗教学教育研究”等。

钱雪松

宗教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赴加拿大维真学院、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研究机构交流访学。研究领域为宗教哲学、知识论和宗教多样性问题。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孙国柱

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讲师。曾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访学,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要从事哲学、宗教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具体研究领域为研究方向为儒释道三教关系(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为主)、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知识分类学(学科本身作为一门学科),等等。自入职以来,共独立主持教改项目3项,其中校级2项,北京市级1项;独立主持科研项目4项,其中校级2项,高端智库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多篇。

雷晓丽

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讲师,从事宗教学理论、佛教哲学、南传佛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校级科研课题、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在《世界宗教文化》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2022年硕士招生名额3个,招生考试初试科目包括:

(1)思想政治理论

(2)外语

(3)业务课一:(730)哲学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各科目每科各出三题,每题 30 分,共九题,考生任选五题作答)

(4)业务课二:(835)宗教学原理(宗教学导论100分,世界宗教50分)


上一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一级学...     下一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22年硕士研...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