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6日晚七点,“人文论坛”系列讲座第七讲在学院路校区教学楼207举行。来自台湾阳明大学心智哲学所的郑凯元教授为我校研究生作了题为《从认知哲学解读庄周梦蝶》的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文兵教授主持,人文学院俞学明、曹万成等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郑凯元教授从《庄子》文本出发,通过庄子对生死主题的理解引出庄子对“真宰”是否存在,以及如果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的困惑。郑教授接着把这种困惑与大卫·休谟对自我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对比。通过文本分析对比,他指出庄子对“真宰”的困惑与休谟的困惑极其相似,都是对主观性自我而非生物性自我是否存在的疑问。休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郑教授则认为庄子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更高层次的回答。他通过对“庄周梦蝶”的解读,一方面反驳了那些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缺少对自我之实在与本质的思考的看法,另一方面提出了关于庄子自身对“真宰”困惑的一种可能回答。
郑凯元教授对应这两个问题分别介绍了Slingerland的隐喻理论及Mark Johnston的意识经验的竞技场(Phenomenological Arena)。前者,郑教授认为庄周是通过“隐喻”来实现自我的表征描述,“隐喻”是将来源域里较具体且较具结构性的项目投射配对至较抽象与较无清楚结构之对象域项目,类似“存诸己”、“吾丧我”、“内直外曲,内保之而不荡”,都是用隐喻的方式通过具体而易理解的身体经验来理解抽象的自我。后者,郑教授认为正是“庄周梦蝶”这一事件的理解密钥。郑教授指出人的心理场域是各种不同的意识经验的竞技场,如果有“真宰”,那么其必然处于这个心理场域的中心点。但是庄子正是通过“梦蝶”这个事件意识到处于心理场域中心点的“真宰”是会变的,平时的庄子正是通过“梦蝶”化身为蝶,获得了栩栩如生的蝴蝶经验。郑教授认为“庄周梦蝶”的思辨结构与意涵可以化为一个三段论形式:大前提:若真有一个真宰(存在于我的Arena核心之物),那它必定在所有可能的状况下,总是同一个真宰;小前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真宰确实都是庄子,但在梦蝶时真宰却从庄子变成蝴蝶;结论:因此不存在一个真宰。郑教授据此重新阐释了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并非因为仅将生死视为自然规律因此淡漠生死,而是认为真正的那个“我”——“真宰”并不实际存在,既然从未存在“真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在郑教授精彩的演讲后,现场同学极其踊跃的向郑教授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提问,郑教授一一给予了耐心认真的回答。曹万成老师亦从欧陆哲学的视角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郑教授进行了交流。文兵院长最后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法大以欧陆哲学传统见长,而郑教授具备英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背景的学者,来到法大以分析哲学视角来破解真我,确实让广大师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兵院长代表广大师生向郑教授表示了感谢,同时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郑教授能再次来法大交流。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熊尚聪 图/陈保洋)
上一条:人文学院李德顺、张秀琴教授参加第1... 下一条:【人民法院报】现代法治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