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蓟门谈史第20讲——“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圆满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6-11  浏览次数:

2018年5月29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人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蓟门谈史第20讲——“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9举行。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振满主讲,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副教授邓庆平主持和点评。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李雪梅老师、赵晶老师、历史研究所的姜金顺老师以及数十名北京各高校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邓老师首先对郑教授的专业研究和学术背景做了简要介绍,并对郑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郑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围绕民间文献的保存状态、解读方法以及认识价值三个方面。就民间文献的保存状态而言,郑教授谈到,中国民间文献数量颇丰,对其保存主要集中于公藏、文物和私藏三个领域。其间郑教授以自己收集民间文献的亲身经历出发,建议和鼓励同学们奔赴基层,亲近百姓,这样才可以弄清楚文献的具体来源。

接着,郑教授介绍了民间文献的解读方法。民间文献种类十分丰富,譬如家族文献、碑刻铭文、契约文书及礼仪文献等。郑教授认为,民间文献的解读必须重视系统的方法,搞清楚文献之间的关联,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献的历史意义。其次,对历史文献的源头研究也非常重要,文本传统、版本考证以及流传过程都是值得深挖和注意的方面。最后,历史文献的“语境”对于文献解读也十分关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异的地方传统中文献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文献常常被保留在不同的人群中,而不同的人群也会使得文献具有鲜明的特征。

讲座最后,郑教授谈到了田野调查的认识价值,第一层价值在于学会在现场解读文献,这样解读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历史现场,掌握第一手的“地方性知识”,并与当地人产生“共情”;第二层价值在于,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过去,研究中要学会从今天反思过去,即以史明鉴;第三层价值在于以田野为“实验场”,注重经验事实,有助于反思既有的理论。

提问环节,现场的同学就自己对本次讲座的困惑以及专业知识上的疑问与郑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邓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并再次表达了对郑教授历史工作的赞赏,鼓励同学们向郑老师学习。至此,本次讲座在大家热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魏雨晴

图:魏雨晴


上一条:中国政法大学“现象学与法律”国际...     下一条:首届“中国和文化”座谈会在中国政...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