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人文高端论坛第十七讲——如何阅读先秦经典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08  浏览次数:

2018年10月31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人文高端论坛第十七讲“如何阅读先秦经典”讲座在我校昌平校区逸夫楼404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人文学院学生会承办,主讲嘉宾为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曾广开老师,中国政法大学中文教研室董燕老师担任主持,罗世琴老师进行评议。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韩达老师、魏玮老师和刘洋老师也参加了本次讲座。

曾教授从自己做学问的经历讲起,向大家引出了阅读先秦经典的两大态度:“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曾教授认为,“六经注我”观点虽有断章取义之嫌,但却也有着能够“为世所用”的道理。因此,我们阅读先秦经典时既要有古文经学家的方法,认真阅读文本。例如研究孔子思想时,既要研究其基本思想,又要结合当时历史的核心价值观。接下来,曾教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阅读先秦经典的方法。

首先,曾教授从《论语》的第一章《学而》入手,向大家展示了他阅读时的思路与思考。他首先就“子曰”入手,探究了“子”的本意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随后,曾教授详细讲解了“学而时习之”的“时”为“恰到好处”之意,“习”本意为小鸟反复地飞,引申为“练习”。因此他认为,这句话应当是要告诉世人“‘学’是为了’行’”,要反复实践、“知行合一”。接下来,曾教授又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中“朋”的本字为“鲲鹏”的“鹏”,解释了这里的“朋”其实是声望极高的君子,而不是普通的“朋友”。曾教授以底蕴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与大家一起解读了《论语》第一章的部分内容,让同学们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接下来,曾教授继续以《论语》为例,向大家阐述了“各章之间的互证”对阅读先秦经典的意义。他讲到,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批评管仲“官事不摄”“有三归”,而子贡也曾批评管仲“不够仁”。然而对管仲的评价,应该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齐国国情来看。接下来,曾教授又详细地就“孔子是否会打仗”这一问题再一次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他讲道,《论语·卫灵公篇》中写道,“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一般我们就会据此理解为孔子不会打仗。然而曾教授却通过援引《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家族的介绍以及《左传·哀公十年》中对孔子弟子冉求的描写,认为带兵打仗是当时儒生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孔子之所以对卫灵公讲自己不会打仗,实际上是因为卫灵公想要攻打自己的儿子这一行为违反了儒家的道德,因此孔子不想帮他。

随后曾教授又讲到了在阅读《论语·里仁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的理解。他认为,“于”在这里是“用”“以”的意思,将“喻”翻译为“理解,懂得”在语法上稍有不妥,而将句子翻译为“对君子讲义,对小人讲利”更为得当。接着,他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想法。讲完了孔子思想中今天来看具有进步意义的方面,曾教授又从孔子思想中一些消极的方面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进行了解释。他先举了《论语·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愚民”思想的例子进行分析。曾教授先是敏锐地指出:“愚民”思想是先秦诸子都有的一个观点。接着他就“‘愚民’思想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旁征博引,先后援举了《左传·昭公十八年》《左传·昭公六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以及《道德经》第三章和第六十五章等经典,从各种史料记载的相互印证中得出了结论:先秦儒家强调社会等级的固化,而教民以道德刑法则会使百姓学会以法为武器,变得难以管理,因此孔子才会通过“愚民”来稳定统治。接下来,曾教授又介绍了孔子另一个“不好”的思想——歧视妇女。他对先秦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发现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后期盛行“女子祸水论”,再结合孔子五世祖及孔子、孔鲤出妻的记载,孔子会有歧视妇女这般言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时间关系,曾教授对精心准备的《诗经》部分只能简略而谈。虽不能详细讲解,曾教授仍向大家推荐了一些他认为学术水平非常高的前人研究《诗经》的专著,并介绍自己对《诗经·卫风》及《诗经·邶风》部分诗篇的翻译。曾教授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大家感受到了《诗经》语言的独特魅力,大家纷纷陶醉在优美的诗篇中。

在讲座的最后,罗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而精炼的点评。她说到,通过曾教授的讲授,对我们阅读先秦经典至少有如下启发:阅读先秦经典大致需要注意五点:一是在文本上如何还原经典;二是阅读六经时要理解、把握被阐释的历史;三是要将所读经典运用到现实中去;四是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注意对自身的反思与提升;五是读经典不要拘泥,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再创造。在罗老师精炼的总结之后,曾教授又进行了补充。他提到对于经典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所谓“精华”上,“精华”和“糟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要将“精华”与“糟粕”都进行研究。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先秦经典,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

本次讲座令大家受益匪浅,我们真诚期盼曾教授下一次的到来。

 

文/李凡诗

图/王晓芳


上一条:青年哲学论坛第十讲:“汉传马哲:...     下一条:蓟门谈史第24讲:《晚清公局与州县...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