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中文论坛第三十一期——阅读,成为你自己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8  浏览次数:

2018年11月19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论坛第三十一期“阅读,成为你自己”在昌平校区逸夫楼1002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人文学院学生会承办,主讲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吴子林老师,中文教研室熊忭老师担任主持,罗世琴、金莉莉、盛百卉、韩达和魏玮几位老师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座。吴老师的讲座,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内涵丰富,深入浅出,使同学们深刻领会了阅读、治学的乐趣与精髓。

吴老师首先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告诉同学们,人生是非常有趣的,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不断摸索才能最终发现并确定。建议做好两方面预备:预备做一个高水平的人;预备做一个强有力的人。他同时指出“导师”对于本科生学业的重要性,提出“导师=经师+人师”的观点。中学阶段属于追随性学习,而本科阶段则上升为自择性学习,研究生阶段更上升为自主性学习。因此,大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研究者。吴老师鼓励同学们珍惜时光,从研究兴趣出发,在导师的引领下不断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掌握“看家本领”。

紧接着,吴老师与大家共同赏析了童庆炳先生的散文《远山》和诗人安琪的诗作《风过喜马拉雅》。正因为童年时期眺望远山所产生的渴望使童庆炳先生在艰苦的条件中刻苦学习,最终越过远山,走向远方。在赏析《风过喜马拉雅》时,吴老师与同学们精彩互动,对诗歌进行了深度诠释。指出诗人以极富情感意蕴的话语表达出“风”向最高处冲击的决心与勇气,其精神意志令人振奋。

随后,吴老师对“互联网是否会扼杀书籍?”“书籍是否还会存在?”等问题进行了严肃剖析。他提出,现代社会的“阅读危机”一方面在于人们不读书;另一方面在于不正确的读书。电子书并不是真正的书,而纸质书则具有天然优势。不仅可以圈点勾画、摘录优秀段落,而且可以通过做笔记这一活动使读者沉静下来,细品书中精华,提高理论修养。

接下来,吴老师以“学问之道”为切入点,提出作为治学基础的“学”的两个层次:一是夯实人文功底;二是掌握必需的基本资料。通过介绍钱锺书、胡适、鲁迅等人的读书经历,他指出精读原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精读原典,才能扎实学问根基,做到“入门正,立意高”。他向同学们推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十本必读书目以及诸多“大师的批评”。关于读书方法,吴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引得卡片”法。建议同学们一边读书一边做卡片记录。同时,他特别提醒,卡片制作需规范,尤其要标明材料来源,避免不知不觉中的“学术剽窃”。 关于阅读与自我的关系,吴老师提出了读书的三重境界:书中有字、书中有法、书中有人。最高境界,便是将书读活,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最后,吴老师讲解了如何在阅读中充分领略文学的魅力。他以歌德、罗曼·罗兰、纳博科夫为线索,点明“用脊椎骨去领略作品美带来的快感”的观点,鼓励同学们大量阅读,求真求美。

在吴老师的精彩讲解后,同学们纷纷向吴老师提出了自身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吴老师热情地一一作答。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同学们表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并真诚地期盼吴老师的下次到来!

文/王秉坤

图/程田雨


上一条:历史研究所举办“历史文化活动月”...     下一条:人文学院一周学术活动预告(2018年1...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