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人文高端论坛第十八讲——杜甫的美学 :《绝句四首》之三解读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30  浏览次数:

2018年11月23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高端论坛第十八讲“杜甫的美学——《绝句四首》之三解读”主题讲座在昌平校区逸夫楼4040会议室成功举行。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人文学院学生会承办。主讲嘉宾为安徽大学文学院吴怀东教授,主持人为董燕老师,参加讲座的老师还有盛百卉、罗世琴、韩达、魏玮以及刘洋。

吴怀东教授

讲座伊始,吴怀东教授谈到文学与人的问题。文学是有温度的,它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心灵;人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与理解,获得更多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作为一名中文人,我们理应关注文学,将文字中的温暖分享给更多的人。就像海子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分析甚至创作,将文学“春天”的种子远播。

接下来,吴教授开始讲解诗歌。他首先以李白的《静夜思》和孟浩然的《春晓》为引子,启发我们在很多耳熟能详、通俗浅显的诗歌中发现新学问、获得新感受。

紧接着,他谈到杜甫的诗与儿童的诗歌启蒙问题。他认为很多人对杜甫的诗有刻板印象,认为其诗太过沉郁顿挫,不适合作儿童早教启蒙的读物。然而,恰好相反,以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为例,诗中简单的色彩、具体的数字、多样的器物、生动和谐的画面,都极适合儿童学习欣赏,进行诗歌启蒙,并培养审美能力。此外,本诗的基本思想情感与艺术性也易于把握,易于理解,非常适合儿童诗歌启蒙。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不应止步于此。教授随后对此诗进行了深入分析。吴教授讲到,此诗的创作时期为杜甫晚年。杜甫当时由于战乱漂泊到成都,后来,在朋友的儿子严武的帮助下做官,官至工部员外郎。然而他对官场生活是厌倦的,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暗指“东吴之游”,指杜甫想随时离开成都——这是本诗的第一个隐秘信息。此外,结合杜甫《绝句》的其它三首可知,他十分喜欢写草堂生活的美好,并且在自己的晚辈手下做下属令他也有些不甘,因此本诗的第二个隐秘信息即他为官的犹豫。

此后,吴教授由此诗出发,为我们讲解了杜甫的美学。首先他讲述了杜甫诗歌中的生活美学。杜甫既关心社会生活,又关心现实生活,他是一位有着高度忧国忧民情怀的政治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杜甫同时又是一位热爱田园的生活诗人。吴教授指出,杜甫的田园诗深受陶渊明影响,并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对此加以说明。当然杜甫与陶渊明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陶渊明直接将农村生活诗化,其诗中意象具有重要的形而下的含义。

除此之外,吴教授还谈到了杜甫诗歌中的形式美学。有人评价:“李白以绝为律,杜甫以律为绝。”杜甫的这首绝句“四句皆对”、“不相连属”,形式十分独特。连乾隆皇帝都评价道:“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吴教授认为伟大诗人的创造力源于遵守规则的同时突破规则,只有在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与突破,才能推动文学史不断演进。他认为杜甫的这首小诗体现着这样崇高的使命感。《绝句四首》之三,在形式上体现了诗歌的格律之美,在内容上体现了杜甫对日常生活的热爱;既浅显易懂,又含义隽永。诗歌是诗人无意识的流露,杜甫在诗歌中不断探索着诗歌境界与生命境界,这正是他的人格象征。

吴教授讲解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抓住宝贵机会,提出在学习诗歌过程中的问题,吴教授一一为他们耐心解答。

同学在讲座中提问

随后,罗世琴老师对吴怀东教授的讲座进行了评议,她认为吴教授的讲座对我们的诗歌美学探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这样的探究能唤起中文人的责任感。作为一名中文系学生,我们应拥有更敏锐的视角,积极去发现、感悟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的美。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以热情的掌声向吴怀东教授致谢。诗歌美学将的渗透将对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

吴怀东教授与老师同学们合影

文/冯玺铼

图/程田雨


上一条:人文学院一周学术活动预告(2018年1...     下一条:历史研究所举办“历史文化活动月”...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