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蓟门谈史第30讲“活水源头——中国历史解释的本土话语构建”学术讲座圆满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29  浏览次数:

2019年5月26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研究所主办的2019年“历史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之蓟门谈史第30讲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15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活水源头——中国历史解释的本土话语构建”,主讲嘉宾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冬阳教授,主持人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姜金顺老师,与谈人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刘丹忱老师、郑云艳老师,学院相关专业同学积极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罗老师以经典的“五种社会形态论”为例,谈及上世纪以来从西方引进的种种史学方法与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史学研究,甚至在某些领域误读了中国历史,因此当前中国史学研究需要一个本土话语构建的过程。随后,罗老师旁征博引,从本土话语构建的动机、价值、方法论、案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罗老师首先了比照“五种社会形态”中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特征与现实层面的中国历史各时代特征,证明该种理论并不适合中国历史研究,表示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特殊,而非寻求一般。随后罗老师从史料出发,通过对满藏蒙汉民族关系的解读,对森正夫、福山等学者的观点予以一一反驳,借以说明历史研究必然受到一定意识形态的影响,西方历史学家笔中刻画的中国往往与史实不符。接下来,罗老师引用了“整体主义”与“行为主义”、“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两个对立的概念,说明以“五种社会形态论”为代表的部分西方观点忽视了“人的意志”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导致机械地认为中国历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无法自发转向现代化,对此罗老师更加倾向采用“行为主义”与“开放系统”的观点,认为所有历史结果都是所有人、所有意志博弈的结果,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封闭的系统。接下来,罗老师列举了以上概念涉及到的史学观点,如“唐宋变革论”、“内卷化”、“帝制农商社会论”、“转型论”,以此说明构建中国历史解释的本土话语这一使命不可或缺,任重道远。

最后,在场师生经过深入思考,纷纷踊跃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感悟,本次讲座在热烈氛围中圆满结束。

图:崔李酉子

文:刘文


上一条:中国政法大学“五四”经验与中国道...     下一条:蓟门谈史第29讲“民国学术上的‘友...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