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儒学·法律·文化:跨学科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6-30  浏览次数:

2021年6月29日,“儒学·法律·文化:跨学科高端论坛”于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5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文化研究所、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

会议伊始,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文化研究所所长崔蕴华老师宣布本次论坛开幕,并发表了致辞。她介绍了今天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对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她期望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之间在思想上的交流。

在主旨发言环节,三位嘉宾分上下半场做主题报告,并分别由三位嘉宾就主题报告进行对话与谈。上半场发言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锋老师做主旨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小红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教授王心竹老师对话与谈。本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李驰老师主持。

廖可斌老师以《多维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社会“礼法共治”模式》为题做主旨发言。首先,他介绍了自己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礼法共治”模式的理解。其次,他阐述了传统“礼法共治”模式生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三是不发达的宗教文化,四是人性本善的人性理论。第三,他对“礼法共治”模式的运作及礼治、法治之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他阐述了“礼法共治”模式对当代的意义,对于是否可以吸收这种模式的合理成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马小红老师对廖可斌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首先,马小红老师肯定了廖可斌老师的主旨发言具有启发性。其次,她阐述了自己对于礼的理解,并引入了“软法”定义,认为可以把“礼”理解为根植于人们心中的“软法”。最后,她也提出礼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如何把“礼”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值得继续思考。

第二位发言人任锋老师以《大国礼法:国家治理传统的治体论阐释》为题做主旨发言。任锋老师以自己阅读钱穆先生的著作引发的思考为出发点,阐释了自己对于传统礼法秩序的理解。首先,他提出了衰世之治和治世之治两种治理体系的不同,当下我们已进入治世之治。其次,他阐述了现代复杂社会中礼法秩序的易简性特征,以此为基础对现代秩序进行了反思。最后,他对比了治体论与政体论的不同之处,并阐释了以治体论视野来看礼法秩序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教授王心竹老师对任锋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王心竹老师总结了任锋老师的理论研究观点,将之概括为传统资源、历史维度、现实关怀、比较视野四个方面。其次,她肯定了任锋老师的发言的全面性。最后,她提出任锋老师的治体论是一种内外交融、相互支撑的理论进路,并希望能从哲学角度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下半场主旨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刘震老师做主旨发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晓敏老师对话与谈。本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李德嘉老师主持。

刘震老师以《<易传>中德法兼宗的礼治》为题做主旨发言。首先,刘震老师介绍了《周易》中对于法治的表达,主要有法治不可或缺、严明法纪的法治思想、以及注重改过自新的法治思想三个方面。其次,他又介绍了《周易》中的德治表达,主要包括“德”有自然与伦理双重含义、德治的进程是由内而外的以及德治重视以德配位三个方面。最后,他阐述了德法兼宗下的礼治,介绍了礼治在《周易》中的体现。

对话与谈环节中,姜晓敏老师对刘震老师的主旨发言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就相关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见解与阐述。首先,她认为以《周易》为切入点,谈古代的法律观念在理论上具有新颖性和启发性。其次,她肯定了刘震老师的发言内容,尤其是将古代法律观念中的改过自新和《周易》相联系是一种新知识的补充。最后,她认为还可以从《周易》中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依据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中,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表各自的观点。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罗世琴老师对儒家思想以及礼法秩序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对外经贸大学张玲玉老师、中国政法大学辛锋老师也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看法。三位主旨发言人与三位点评人进一步开展了对话与讨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各位学者互相交流观点,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论坛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柴荣老师进行学术总结。柴荣老师总结了各位与会嘉宾的发言,肯定了本次论坛在跨学科讨论上的积极意义。她认为本次论坛议题集中,各个学科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很好地打破了学科壁垒。她对“礼”这一主题进行了更深层次地阐述,升华了主旨内容。她认为礼在中国有其独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为一种习俗与习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如何探寻礼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议题。

最后,崔蕴华老师宣布本次论坛圆满落幕。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背景下,本次跨学科高端论坛以《意见》为指导,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儒学法律文化为主题,在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儒学法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法治周末》编辑部尹丽,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孙明春、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夫波、人文学院宋庆宝、韩达、吕明烜、魏玮、阴昭晖等老师,以及人文学院法治文化专业研一、研二同学。

新闻稿:方葛晨

照片:张阜昊、王怡然

审核:崔蕴华


上一条:“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七讲成...     下一条:“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名家讲座成...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