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首届全国法治文化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26  浏览次数:

2022年6月11日上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文化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全国法治文化青年学者论坛”顺利召开。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和多地人民法院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此次论坛是庆祝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暨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成立20周年、法治文化专业创办15周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以“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分为开幕式、发言与交流、闭幕式三个环节,主要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

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文化研究所所长崔蕴华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俞学明致开幕辞。

俞学明院长对各位专家、青年学者参加本次论坛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回顾了法治文化的发展历史,展望了这一学科的未来前景。她指出,法治文化作为法学学科下一门新兴的二级交叉学科,既依托于法大主干法学学科的强大实力,又借助了人文学院文、史、哲、艺等跨学科的多元研究视野和方法。在我校终身教授李德顺先生的领衔下,经过15年的发展,法治文化学科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体系。同时,随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复合型、综合性、高层次法治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部分”,“要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自主设置法治文化相关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这一意见的出台无疑将推动法治文化发展进入重要机遇期。作为青年学者,值此重要机遇期,有责任为法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发言与交流环节分为主旨发言、法治文化与法治理论、法治文化的历史之维、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法治文化的文学表达五个单元。每位发言人站在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法治文化相关问题做了详细报告。这些发言既有理论的最新视角,又有实践的鲜活经验;既有历史的依依回望,又有文化的尽情解读。各单元发言结束之后,相关领域专家分别进行了全面评议。

在“主旨发言”单元,宋晨翔、申才勇、王永祥、阳李、周斯佳、魏玮等6位代表学者进行了发言,他们分别从延安时期法治文化及其影响、乡村法治文化研究、司法技艺、法学学术研究实证考察、清帝《逊位诏书》涉及的主权转让相关问题、先秦“令”文体的生成与转让等不同角度展开讲述,黄丽云、王威威、赵晓华3位老师从论文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历史材料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在“法治文化与法治理论”单元,郭军琦、韩功华、李颖凯、罗岑、朱晨瑜等5位代表学者进行了发言,他们围绕中国民众法治观的概念、现代法治意识范畴、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康德的死刑存废观、妇女权益保障法条变迁等主题进行发言,文兵、邹玉华2位老师从文章立意、选题、创新、数据运用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在“法治文化的历史之维”单元,李展硕、陈仁鹏、赵康康、辛静、钱怡倩等5位学者依次从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中的地权主体及归属逻辑、汤铁樵法政活动与思想轨迹、北洋政府时期的防疫法规建设、近代北京消防法规述论、唐代亲属复仇的司法处置与民间反应等方面出发进行阐发,胡小进、高翔宇2位老师从论文题目、结构、档案选取、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讲评。在“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单元,候华北、王婧、王喆、杨铠先、穆云航等5位代表学者进行了发言,他们的发言涉及信息视角下基层法院审委会审理报告制度、指导性案例适用方法、我国公益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数据驱动型并购中隐私风险之垄断规制、宪法环境政策条款的性质与实施等主题,韩振文、孟高飞2位老师从逻辑、新颖度、文字标点等方面进行了评议。在“法治文化的文学表达”单元,刘艳芳、陈佳、杨云天、王怡然、张峰浩等5位学者从法律构想与法律现实之间的悖论、“法律”与“人情”之间的抉择、公安文学的诗性正义、晚明民间法律文化、“法律与文学”中的经典性文本问题等方面展开阐述,张磊、宋庆宝2位老师从文章框架、概念选取、材料丰富度等方面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

在闭幕式环节,作为法治文化这门学科的首倡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进行总结致辞。李老师表示,此次论坛的26场发言话题广泛、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紧密围绕法治文化深入研讨,充分说明了法治文化这一学科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作为法学的新兴二级交叉学科,法治文化的交叉点在于“法治”两个字。法治与法律不同,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更不同。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准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学科任务是培育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法治文化,也就是一种法治的生活方式。他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要认识到从人治文化到法治文化的转变是文化上自我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一转变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刻的;既要善于借鉴古人在法制建设上的有益经验,也要认真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从现实的角度看,对于热点问题的讨论,要注意辨别道德和法律的界限,积极营造有助于法治建设的舆论环境。从文学的角度看,法治文化不能只停留于描述非法治的现实状况,而要用形象化的叙述讨论法治的应然状态。最后,李老师寄语法治文化研究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供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文:陈佳)

(图:曹阳)


上一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22年度华...     下一条:【转载】探索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中...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