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华岩论坛第76讲“‘一’与‘多’——华严宗的圆融哲学”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11  浏览次数:

2022年7月6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办的华岩论坛第76讲在腾讯会议直播平台顺利举行。该讲座的主题为“‘一’与‘多’——华严宗的圆融哲学”,由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院长邱高兴老师主讲,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俞学明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文良教授参与与谈。

邱老师认为华严宗和圆融是密不可分的,对华严思想进行判别的时候,离不开“圆”字,甚至用“别圆”来概括华严宗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把握华严宗“圆融”的思想,此次讲座,邱老师从 “一”与“多”的视角出发,去厘清华严宗的圆融哲学。

邱老师首先介绍了来自中国、古希腊、古印度等的中西哲学家对“一”“多”的不同阐述。在此基础上,邱老师概括性地介绍了《华严经》中“一”“多”之说,《华严经·十住品》在谈到第七“不退住”时,提到菩萨应勤修十种法,其中两种就是“一即多”“多即一”,在《现相品》《成就品》《回向品》《僧祇品》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对于《华严经》中“一”“多”概念的诠释有不同的侧重点,邱老师选择三论宗吉藏大师为例,分析了其在《华严游意》中对于“一”“多”的解读,邱老师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吉藏并非针对《华严经》中“一”“多”观念的解释,而是借华严而说三论,是基于自己讨论的话题,比如在讨论《华严经》中舍那佛与释迦佛何为本?何为迹的问题时,提到了“一”“多”关系,其论述的一多无碍,与后来华严宗多说的圆融意涵是不同的。

接下来,邱老师十分详细地梳理了华严宗人对“一”“多”关系的论述。华严宗人主要从生佛关系(生佛不二、能所不二)、理事关系(理、事无碍)、时空(一处一切处,一时一切时)、行证(一位即摄前后之位)、数量(一中十,十种一)以及光影(光影无碍)等六个视角论述了“一”“多”相融互摄的观点。通过介绍华严宗人对“一”“多”关系的论述,也逐渐展现出了华严宗哲学的大致内容。

讲座最后,邱老师阐述了“一即多,多即一”所体现出的华严宗思想的圆融特色。在其中,邱老师指出,谈到华严宗内的“一”“多”思想时,不得不谈谈“法界缘起”的思想。“夫法界缘起,无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法界缘起”包含了“无碍”和“容持”两大内涵。无碍,是一个无障碍的整体存在。它的存在样式,首先象一个“网络”,像印度神话中帝释天宫中所悬挂的宝珠网一样,环环相扣,珠珠相连。每一宝珠都能映照出其他所有宝珠,天珠光与影互相交涉,无穷无尽,用语言很难形容和描述这个世界。第二个内涵是“包容”,也就是“一”与“多”相融相摄的关系,佛的一身之内,能显现无量的国土世界。不可数的微尘世界也都能全部融纳入佛的一身之内,而佛之身体不见增大,世界不见变小。这不可数的世界中既有地狱,也有天堂,还有诸佛和菩萨的世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结合华严宗中经常使用的的“因陀罗境界”的说法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华严经》中圆融无碍的意涵,华严宗认为诸法之间的互相包容,圆融无碍的关系如同宝珠之网一样也是无穷无尽的,澄观将其比喻为“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两镜在互相映射的过程中,实现了无穷无尽的光光交涉的圆融场景。

张文良教授在与谈环节,认为邱高兴教授在讲座中对华严哲学中“一”“多”等概念不只是做“实相论”的考察,而是和修行论结合在一起,“一”“多”等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实相论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修行论、境界论的概念,准确地把握了华严的哲学体系,张教授认为此次讲座可以帮助大家清晰而全面地了解华严哲学的体系。

(图/文:钟祺琪)


上一条:华岩论坛第77讲“当代中国宗教学的...     下一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22年度华...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