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华岩论坛第77讲“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回顾与展望”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18  浏览次数:

2022年7月8日19时,由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办的法大宗教学学术讲座系列暨华岩论坛第77讲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回顾与展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欣主讲,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俞学明主持。

讲座伊始,李建欣研究员交代了自己关注当代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问题的缘由,以及当前宗教学学科建设的背景。李建欣研究员在讲座中首先采用美国著名宗教学家尼尼安·斯马特提出的“七面相”宗教学构架,揭示了宗教学研究的对象——宗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历史现象,其后李建欣研究员分五个阶段概述了我国宗教学的发展状况,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

第一阶段是现代中国宗教学的奠基阶段,大体时间段为20世纪20、30年代。这一阶段的代表学者主要有陈垣、汤用彤、胡适、陈寅恪等。他们对宗教的研究与此前传统社会的宗教的著述有了本质的不同,一是他们的研究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进行相对客观的学术研究和比较研究,将宗教视为一种认识、理解和研究的对象;二是现代学者吸收了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与工具,是从现代学科进路而展开的学术研究,而非传统学者的经史之学。以陈垣、汤用彤、胡适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宗教学者是我国宗教学学科的奠基人,奠定了我国现代宗教学研究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初创时期,即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把宗教作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来看待,因此宗教研究实质上是对唯物主义的对手和反面教材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析与批判。而真正在学科意义上宗教学的创建则要以1964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创设世界宗教研究所为标志。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建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建交高潮背景下产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广泛受世界三大宗教影响的外国民众的情况。在当时,宗教研究在共和国领导人的心目中是国际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研究内容也主要是以研究历史和理论为主,而非以现实问题为主。李教授认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推论,一是三大宗教在当时是被看作世界宗教来看待和研究的,中国的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则不作为主要的关注和研究对象,当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宗教;二是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研究主要是满足我国当时国际斗争的需要,强调的是对宗教的的认识和理解,将宗教作为一种知识来看待,而不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所以,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宗教哲学和宗教史两大方向的研究一直在宗教学科中处于统治地位。

第三阶段是中国宗教的凋零时期 ,即1966-1978 年。这一阶段,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宗教学的研究基本停滞了。

第四阶段是中国宗教学的恢复与重建,这个工作从1978年开始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1979年在昆明举办的全国宗教学的规划会议对宗教学之后的研究做出了规划,在之后的40年中,宗教学在研究机构的设立、专业期刊的创立和人才培养的建设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成果。在批判神学、正确认识宗教并为宗教政策制定理论依据、加强国际宗教了解、写好哲学史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建树,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昆明规划会议中的任务。

第五阶段的主题是新时代的中国宗教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情、国情、宗教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特殊复杂性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这种复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有密切联系;二是宗教问题一向都是历史与现实问题相交错的;三是宗教问题常常与国际斗争和冲突交织,是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种的重要因素。所以,宗教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长期以来,我们在宗教哲学和宗教史的向度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是这对于宗教的全面、深入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宗教实践、仪式、文学、法律、道德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此,李建欣教授提出,从学科划分角度来看,宗教学既是一种人文科学,又是一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解决基础问题,社会科学解决社会问题。宗教人文科学主要包括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学、宗教文学、宗教史学、宗教艺术学、宗教音乐学等,侧重以定性的方式展开宗教研究,基本上属于宗教基础研究,在历史上宗教问题的研究中更有优势。宗教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宗教政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法学、宗教管理学、宗教教育学等等,基本上属于宗教应用研究,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更有优势。40年来,我们在宗教社会科学领域是较为薄弱的,亟待我们进一步的开拓。同时,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诸多复杂、紧迫的现实问题的解答会倒逼宗教社会科学的发展壮大,成为宗教发展的动力。最后,李建欣教授对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的构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未来宗教学的发展,既要解决基础问题,又要解决现实问题,两者应当齐头并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调后者。

(图文:秦鸣珂)


上一条: 华岩论坛第78讲“明朝宗教的特点...     下一条:华岩论坛第76讲“‘一’与‘多’—...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