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活动纪实|空间·女性·知识分子:鲁迅都市体验的文本阐述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26  浏览次数:

 

2022年9月25日下午2-4时,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1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由中国政法大学“薪火”历史文化研习社、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女性、战争与革命》通识选修课共同主办的“薪火”历史文化研读班第六期——“空间·女性·知识分子:鲁迅都市体验的文本阐述”通过腾讯会议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张娟担任主讲,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高翔宇担任主持人。除本校师生外,另有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4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张娟老师的分享围绕“空间·女性·知识分子:鲁迅都市体验的文本阐述”展开,以鲁迅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考察鲁迅对都市的认识与反思,勾勒出早期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与精神现实,如何展现世纪中国的社会面相及国民精神。

张娟老师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观察鲁迅对都市的观感与探索。首先,张娟老师对现代都市空间的概念进行探讨,辨析都市空间差异性背后隐藏的都市批判与空间政治问题,由《伤逝》和《阿金》中空间对自我和情感的压迫,发现随着城市化深入而产生的群体情感症结。

其次,张娟老师分析了“子君”与“阿金”分别代表的依附与独立两种形象,指出都市为女性提供的广阔空间,促成了妇女解放的实现,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现代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得妇女独立成为可能。她认为,子君喊出了独立宣言,看似一个时代女性,本质却没有个性解放;阿金泼辣自然,远比子君更有解放性与革命性,进而表示现代城市社会赋予女性前所未有的自食其力机会,帮助女性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鲁迅塑造了子君、阿金、祥林嫂等结局迥异的从乡村走向都市的女性形象,昭示着灵魂改造的长久性与市民意识形成的曲折性。

接着,张娟老师以作者鲁迅对待子君和阿金不同的态度为例,揭示知识分子在与人生的困境搏斗中内心世界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她指出,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切身感受历史、社会与文化时,除坚持精神立场外,也开始尝试了解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逻辑。

最后,张娟老师将鲁迅的都市文本与新感觉派时尚文本进行对比,突出鲁迅文本的深度以及思考者的立场。

主讲和与谈环节结束后,来自不同年级及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就个人的理解、疑问同张娟老师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2022级研究生张岩在提问中称,从文史学科方法互鉴的治学路径角度看,报刊文本是否属于文学范畴,应当怎样处理报刊文本与文学文本在史料运用上的关系。

张娟老师解答称,文学研究提倡利用跨界知识,文本解读当然离不开史学介入。报刊文本属于文学文本的种类,在文学传播中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话语表达的施展空间。在问题意识的导向下,任何文本及其背后的生产方式,都值得文史学科共同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艳莹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提问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鲁迅先生如何实现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身份的转换。

张娟老师解答称,鲁迅的情怀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批判意识,而非夹杂着怜悯。鲁迅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承载着作为知识分子对于时代与社会的理性思考与情感表达,这种态度也附着在他笔下的阿金与子君身上。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席婧同学根据现实社会女性问题的具体情境,提问如何正确理解女性在独立身份与母亲身份之间双重角色的冲突,从而进一步促成女性权益保障的落地。

张娟老师解答称,现实中确实存在女性权益保障尚不到位的情况。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性经济地位的获得是追求两性平权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女性本身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其实已经意味着女性人格与地位的提升。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充分尊重两性差异,更要准确把握男女平等的真义。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赵锴提问,鲁迅的都市体验对他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怎样影响,这些形象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女性话题创作相比存在何种不同。

张娟老师解答称鲁迅的女性角色塑造从根本上说是受他思想理念的影响,并非单纯基于都市漫游的经历。鲁迅的女性角色塑造拥有包括生活日常、伦理、哲学在内的多个维度。通过透视不同作家的文学文本,在女性角色呈现各不相同的背后,体现了不同创作者在哲学层面的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元嘉提问,在鲁迅作品中多数女性角色以悲剧人生收场,鲁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

张娟老师解答称,好的作品是呈现而非编造。女性角色的悲剧并非是鲁迅通过创作决定的,而是残酷社会现实的必然结果。重读子君的人物经历,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民国社会背景下女性解放困顿的无奈。

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高洁注意到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还有一定局限性,提问鲁迅笔下女性的不同境遇,是否反映了思想解放在深入底层民众中动员效果的有限性。

张娟老师解答称,尽管五四启蒙的广度非常之大,但就深度而言,确实在底层社会方面还属微弱。女性解放只靠启蒙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发展有自身的逻辑,这需要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不断革新。唯有在社会政治条件日臻成熟的情况下,女性实现解放才是水到渠成。

鲁迅的都市书写穿透物质生活的外在表象,直击现代市民精神问题,这种精神路径的都市写作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在轻松愉悦的师生交流中,本期“薪火”历史文化研读班活动圆满结束。

(文/孙依阳 王俊德)


上一条:蓟门谈史第41讲“让‘人’回归法律...     下一条:郑州大学王路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论坛...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