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第五届近代法律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1-17  浏览次数:

2022年11月13日,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法治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旨在深化近代法律与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促进多学科综合发展的中国政法大学第五届近代法律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的三十余位学者参会。

研讨会于上午九时开始,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胡小进老师、廖熹晨老师首先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表示欢迎。随后,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晓华老师进行了开幕式致辞。赵晓华老师在致辞中代表人文学院向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之后她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情况,其中着重介绍了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与法治文化研究所的情况,介绍了本届研讨会的主旨与前几届的会议成果。

开幕式致辞结束之后是与会嘉宾线上合影环节,线上合影环节结束后,研讨会正式开始。

上午第一场报告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赵晓华老师主持。

湖北大学法学院刘之杨老师报告了《新旧之间:王文豹的事业、交游与文化观》一文,以具体人物为切入点,研究了近代以来的法律改革与监狱改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郑云艳老师以《清代法医学著述考》为题介绍了清代法医学著作的源流以及清代官方、私人的法医学,以明清学者的态度来观察中国法医学的发展情况。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姜金顺老师以《<大清律例>的编纂思路与立法分流实践》一文进行了《大清律例》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引出了《大清律例》的编纂思路问题,提出了其中值得深挖的史料线索,同时探讨了《大清律例》的选择性偏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胡小进老师以《外交官与大法官:张荫桓日记里的美国最高法院》为主题,通过解读张荫桓日记,介绍了张荫桓的日常生活与所见所闻,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更多历史细节,希望更好地理解美国政治与晚清中美关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李驰老师以《多变的喻体:解读近代以来黄宗羲思想研究中的隐喻现象》为题,回答了为何在近代研究黄宗羲法政思想的文献中使用“中国卢梭”的说法来诠释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袁艺嘉博士汇报了《变动时代下的司法、舆论与家庭伦理——以1939年上海周氏兄弟弑父案为考察中心》一文,选择周案为典型,研究民国刑法修订。邓庆平老师、王学深老师、李俊领老师、刘莉老师、刘丹忱老师、姜金顺老师分别对以上报告文章作了点评。

上午第二场报告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崔蕴华老师主持。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李俊领老师首先以《重建“大一统”:民国初年袁世凯的祀孔典礼新探》为题,展现了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复杂性和丰富面向。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惠科老师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经费资助问题:以重庆民国巴县档案为中心的考察》为题,围绕巴县档案就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概况及相关问题等问题作了探讨。复旦大学杨军老师汇报了《法政策学的研究进路及其功能》一文,整理了“法政策学”的词源,回顾了以往对法政策学的研究,思考了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法政策学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刘丹忱老师以《20世纪四十年代边政成学下的疆域研究》为题作了报告,提出了在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背景下边政学的诞生、发展及其特点、意义。南开大学潘岩博士以《西来新说:抗战全面爆发前轰炸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轰炸理论这一新颖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廖熹晨老师以《北京政府时期京师的私塾改良》为题作了报告,以北京政府时期京师的私塾管理为切入点,解决京师地区私塾管理的历史脉络、变化及特点问题。窦兆锐老师、刘之杨老师、李驰老师、惠科老师、郑云艳老师、郑清坡老师分别就以上报告文章进行了评议。

下午第一场报告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邓庆平老师主持。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史家瑞报告的《民国张謇林业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其东三省林业法治建设为例》一文关注到清末民初法律环境问题转型,以张謇在林业方面的工作为切入点,从张謇为何选择东三省作为林业改革区域,及其采取的具体制度与法律措施、成效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吕振宇以《留学生生活质量研究——以<吴宓日记>为中心的考察》为题对近代留学生的海外生活状况进行探讨,指出现有海外留学生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学生生活与心理状态,认为海外留学生物质生活较佳而心理状况堪忧,指出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新旧思潮冲击下国家危亡而自救之术失灵引起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爽以《法律视角下的长崎国旗事件成因新探》为题对长崎国旗事件以法律视角作了新解读,以长崎国旗事件的前因后果为脉络,指出深层次原因在于日本是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两国对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不同态度。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畅以《争端与共识:清末<禁烟条例>出台始末》为题进行报告,从背景、过程、特点等角度深入到背后立法权之争以及后期修订风波中涉及的实际执行问题,由以上问题折射出复杂多元的历史面貌与各方面的特点。王静老师、王学深老师分别对以上文章提出了见解。

第二场报告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王静老师主持。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游宗骁以《格致与卫生:傅兰雅与近代中国“卫生”观念的流行》为题介绍了此问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综述、档案材料等,以西风东渐下卫生观念流变、近代卫生实践等为线索进行研究,认为卫生翻译事业表现了卫生事业在中国初露端倪但影响有限。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曾嘉宇报告了题为《比较宪法视域下的北洋时期总统荣典权研究》的文章,利用国内宪法与外国宪法比较,以北洋时期国内各宪法荣典权发展为脉络,认为北洋政府存在保守势力强大、政治混乱、积极成果难以保存等一系列问题。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陈颖以《域外陪审制历史渊源考辨》为题进行报告,对欧美及日韩陪审制度的起源、演进与发展以及现状进行了梳理,得出陪审制度需要植根于本国实践,不可盲目效仿的结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艾超以《运动、国家与纪念》为题进行了报告,以双十节运动会展开,从体育在中国的溯源、身体国家化、纪念与运动会行为等几个要点来窥探运动、国家、纪念的关系与意义。王敬雅老师、胡小进老师、姜金顺老师分别对以上文章表达了看法与建议。

在研讨会自由发言环节,王静老师针对艾超的报告给出建议,胡小进老师则对于北洋政府时期荣典权来源问题向曾嘉宇提问,邱桐就傅兰雅的卫生现代性研究向游宗骁提问。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廖熹晨老师对各位与会嘉宾表达了感谢,并表示人文学院将提供更多高质量学术会议,鼓励各位嘉宾及同学多多参加。

在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总结环节,人文学院赵晓华老师对会议做了提纲挈领的总结。她表示,本次研讨会在紧凑而高效中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嘉宾学术背景多样,研究内容丰富,参会文章选题新颖,论述发人深省,同时选取材料丰富,对日记、著作及地方档案等皆有见解。最后,赵晓华老师向与会嘉宾、同学及会务组表示了感谢并衷心祝愿所有与会者身心健康,前途光明。中国政法大学第五届近代法律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到此圆满结束。

本届研讨会完成了既定会议目标,与会嘉宾与同学在围绕近代法律与社会转型问题进行的讨论交流中都有所启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进一步得到深化,成果丰硕,意义深远。


历史研究所供稿


上一条:“新时代高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     下一条: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做客我校名...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