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综合减灾的概念内涵与历史演变学术座谈会”顺利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18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12日,“综合减灾的概念内涵与历史演变学术座谈会”在我校海淀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举办。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名学者及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地震局高建国研究员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减灾事业表现为以农业为基调的减灾,其成果主要体现为提出减灾系统工程、提出中国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救助管理系统、提出地方政府申请抗灾救灾资金的补助标准、提出我国沿海灾害带、提出灾度的概念等方面。在21世纪20年代,减灾事业表现为新业态减灾,综合减灾要紧跟新业态,随着中国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应有实力,积极治理新业态灾害。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指出,对综合减灾的概念内涵与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中国式减灾模式的演变过程,阐述历史上及当代中国灾害认知的范式转换,探讨自然灾害的动态演化规律,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总结灾害治理进程中的中国智慧与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灾害史学者的智慧与力量。山西大学副校长郝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琼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赵晓华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杨煜达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贾国静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林教授、山西大学社会史中心韩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李光伟副教授、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张伟兵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焦雨楠博士等,围绕“综合减灾”的概念与内涵等问题分别发言,与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综合减灾概念的提出和系统工作的开展,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的重大成就之一。就历史上的中国而言,综合减灾的思想和实践很早就已出现,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学术溯源和文献整理。综合减灾的历史演变,与人们关于灾害本质的认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密切相关。本次会议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显示了灾害人文学者加快建立高效科学的综合减灾防治体系的责任和担当,并有助于继续推进中国灾害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图/文 肖玥)


上一条: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下一条:我校教师应邀赴新加坡参加国际会议...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