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语体与语言风格学术研讨会于10月19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行。恰逢首届语体与语言风格学术研讨会举办二十周年之际,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具有特殊纪念意义。本次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复旦大学《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语体与语言风格研究”。五十余名专家学者聚首北京,针对语体与语言风格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热烈而深刻的探讨。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崔玉珍副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军书记致辞,向远道而来的学者们表示诚挚的欢迎。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致辞,她鼓励学者们传承望道精神,不断推进、发扬语体与语言风格的事业,薪火相传,继续把学术研讨会办好。会议以主旨报告和小组报告形式展开。
在第一场主旨报告中,中国石油大学的田海龙教授概述了关于变异社会语言学风格研究的演进,强调从个体社会实践角度理解语言变异,讨论变异社会语言学风格研究的传统与创新问题。齐鲁工业大学的鞠玉梅教授通过载人航天科技新闻中的情感话语与修辞建构,揭示了积极情感在形塑国家身份、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中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的邹玉华教授基于前人研究,进一步探索“的”字结构用法,利用语料库分析通用语言中的“S+规定+的”与“S+(另)有+规定+的”,探讨法律语体中该结构的所指,并对自指、转指相关问题进行再思考。北京语言大学的李胜梅教授探究了“X+V成+Y”同形异质语法与修辞构式,提出了“同形异质”概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路径。中国人民大学的陈默教授与张允怀研究生考察了语言水平与母语背景对汉语二语学习者会话含意感知的影响。
在第二场主旨报告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吴伟平教授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成年学习者不仅要“结构正确”,还要“运用得体”,他提出的语体分类分级填补了理论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刘探宙研究员指出,法律条文中常见“VP的Ø”结构中的“的”不能省略或替换,原因在于它源自古代律书表假定的结构,而且凸显了立法语言的法律条件要件。常熟理工学院的王健教授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另一+NP”与“又一+NP”这两种结构的句法、语义及指称特点。接着,江汉大学的潘世松教授对英汉词典释义的生态伦理考察,体现了语体与语言风格研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最后,中国政法大学的崔玉珍副教授利用大语言模型评估法律语言的可读性,为法律语言可读性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下午进行了两场小组报告。在第一场小组报告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曾毅平教授分析了美国汉语教学呈现的趋势,强调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与教材编写中逐渐重视语体能力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的赵雪教授和张雅洁博士的研究揭示了清末民初西源日语借词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西南大学的王勤玲副教授的研究涵盖了四字格的概念、渊源、特点、英译方法及繁丰风格的翻译技巧。红河学院的黄小平教授对肇庆星湖石刻的符号研究,揭示了石刻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李小凤副教授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语言中“播”“说”“聊”的音长变化与人际亲近度的关系。深圳大学的朱庆洪副研究员基于大型语料库,系统探讨了非叠式双音副词与状语标记的共现规律。中国政法大学的张彦副教授的研究表明,侦查讯问人员通过构建权威、中立、可亲近等身份以调节气氛、实现目的。江汉大学的王桂亮副教授探讨了智能写作时代应用文教学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淮北师范大学的黄兵老师深入剖析了《毛泽东选集》中的典故运用及其话语风格互文路径。中国政法大学的宋春香副教授基于来华留学生中文读写课探究对话理论在教学问答中的应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刘丽宁老师分析了国际汉语教育留学生创造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在第二场小组报告中,郑州大学的王志军副教授以“叫”为例,系统探讨了元语言的表达功能。中国政法大学的张文副教授探讨了“本NP”在法条语言中的功用及特征。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凤仙教授针对法律汉语教学研究少、教材稀缺且定位不清等问题,提出了初级法律汉语教材的编写和设计建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黄淑萍老师以国侨办主任新年贺词为例,剖析了视频画面、语篇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玉溪师范学院的李春红老师通过录音跟踪和描述分析,揭示了学前儿童语言中修辞方式的丰富性。复旦大学的尉薇博士深入分析了科技语体的边界设置策略及主体间定位方式,揭示了科学家群体如何通过语言构建专业权威,增强科学影响力。复旦大学的闪洪博士深刻剖析了唱和诗的风格互文现象。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刘伊诺博士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分析了家事裁判语体的功能。最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白洁博士研究生通过量化分析探讨了独白播客与谈话播客在词汇计量特征上的差异。 本次会议也圆满落下帷幕。
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的邹玉华教授主持,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曾毅平教授致闭幕辞。曾毅平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契合当前科技突飞猛进、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展现出语体学与语言风格学研究手段的革新与研究方法的改进,并前瞻性地呼吁更多的宏观性研究,期待语言风格学的更多成果。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语体学与语言风格学研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该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语体学与语言风格学的研究将继续推进、拓宽,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与发展路径。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学术研讨中,能够见证更多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诞生。
中文教研室供稿
上一条:“法大美育论坛”之《历史上中国金... 下一条:“华北地区的革命传统与中国式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