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晚,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文明大系”第79讲暨“人文高端论坛”第26讲讲座在昌平校区阶四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詹福瑞教授为同学们讲授《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人文学院院长赵晓华教授、副院长罗世琴教授以及中文系崔蕴华教授、魏玮副教授与三百多位同学共同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詹福瑞先生从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讲起,指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并非简单地将读书和人联系起来,而是指一种身份——士。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 ”的“文士 ”,这一特殊的群体就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接着詹先生从读书与修身入手,引用“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等典故,描绘了古人苦读用功的场景;同时细数朱熹、董仲舒、韩愈、欧阳修等古代藏书家对图书的珍视。
其后,詹先生围绕读书人的弘道与守道、尚气与傲贵、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几个方面展开。他讲到,读书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文化精神表现出了古代读书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若当时政治动荡,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时,读书人也能坚守自己的道义。此外,读书人的气节与审美情趣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詹先生强调,古代士人强调“尚气与傲贵”,他们注重身份认同,坚守人格独立,不愿趋炎附势、阿谀权贵。他们还在诗文、琴棋、书画、饮酒等文化活动中寄托情志,以此抒发内心的超脱与释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尽管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塑造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其思想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詹先生结合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中庸》的“贵和”思想,批判性地分析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压抑。詹先生指出这些痼疾警示我们,传承文化应取其精华,更需以现代视角审视其底色,摒弃盲从权威、因循守旧的思维,让传统在批判中焕发新生。
在最后总结中,詹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是既是一部精神史诗,也是一面历史明镜,士人的家国担当、艺术境界为今人提供滋养,更提醒我们:唯有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方能真正延续文明的血脉。
整个讲座学术氛围浓厚,詹先生熟稔经典,娓娓道来,让同学们沉浸于一场读书人的跨时空对话中,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古代读书人文化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作为当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文:孙浩然
审核:韩达
上一条:“中华文明大系”第80讲暨“人文高... 下一条:关于组织2025年“华岩学术基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