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院动态
人文学院2025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4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13日下午,人文学院在昌平校区逸夫楼1035教室举行了2025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校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姚广宜教授、商磊教授应邀出席,人文学院副院长罗世琴,党委副书记康晨宇,各室所负责人,学院教师及同学们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比赛的评委由受邀嘉宾、学院领导、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院教学质量评教小组成员及学生代表等组成。学院工会主席王学深主持本次活动。

目前学校正在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此目标,学院高度重视对教师教学基本功技能的提升,将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看作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和学科建设的良好抓手。以此为契机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不仅是一场比赛,更重要的还有观摩与评议。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可以一起相互研讨切磋,分享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在教学展示环节,首先登场的是来自历史研究所的李尔岑老师。他讲课的题目是《明清时代的贞女》。李尔岑老师通过三部分展开教学,环节一:何为贞女?环节二:贞女殉死的背后。环节三:被利用的“贞女”。课程主要通过对明清时代贞女的描述,掌握史料解读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史料书写的角度理解史料生产背后的动机与社会文化心理。引导学生由对贞女现象的历史评价延伸至对贞女现象产生 的社会背景的思考,以小见大把握明清的时代脉络。

第二位比赛选手是哲学研究所的刘畅老师。他讲课的题目是《汉译<心经>与佛典的中国化》。本课程旨在基于“宗教中国化”的基本视角,讲解汉语佛典的研究方法,并以《心经》作为具体实例,结合现代AI技术与古代书法艺术作品,通过对《心经》的题目、版本与流传等三方面分析,展示梵汉对堪、版本校勘等具体方法的实际运用,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文本在具体文化语境中的生命力与影响,深刻理解“文献”在人文学科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本节授课,刘畅老师希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佛教文献研究过程中,具备多语言视角及使用“梵汉对堪”方法的必要性。(2)使学生理解在佛教文献研究中,关注版本差别及文本演变的重要性,并能批判性地运用 AI 了解基本知识。(3)通过对佛教文献复杂多样性的分析,深化学生的方法论意识,理解文本和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位比赛选手是艺术教研室的张芳老师。她的讲课题目为《气韵黄河 舞见国魂》。本课程以经典舞蹈作品《黄河》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该作品身体语汇的韵律特征,实践体验“气”的运化感知,引导学生在气息流转中体会“黄河魂”的审美表达,在动作解析中领悟民族气节的精神内涵,从而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与创新发展的理解。张芳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声情并茂,并辅以舞蹈动作示范。课程以音乐激发情感,以问题引导思考,引出“气”与身体表达的核心议题,阐释了“气”在中国古典舞中作为生命哲学与情感载体的核心作用;揭示了身体语言是深层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的体现;通过“知行合一”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达成了对民族精神气质的具身化理解。

第四位比赛选手是中文教研室的王雨丝老师。她的讲课题目是《<赵氏孤儿>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课程以元杂剧《赵氏孤儿》及其英国诗人詹姆斯·芬顿的改编版为个案,引入“比较文学接受学”理论,引导学生分析文学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发生的创造性变形。通过对比中西方版本在情节、价值取向和人物塑造上的差异,探究其背后深层的文化逻辑,使学生理解“接受”不是被动接收,而是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主动“再造”,从而展现一次成功的文明互鉴。王雨丝老师希望通过课程讲解,达到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文学接受学”的核心概念,并能用以辨析《赵氏孤儿》跨文化改编中的关键变异。(2)通过中西版本对比,体验从个案分析到文化归因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3)深刻理解“文明互鉴”的价值,培养跨文化交流的包容心态与文化自信。

第五位比赛选手是哲学研究所的梁辰老师。他的讲课题目是《“必然真理”和“必然推出”》。本课节选自本学期哲学本科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哲学方法论”的真实案例。梁辰老师的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三部分:1定范围。在条件句中,“必然”修饰的是后件还是全句? 2.明层次。在论证中,“必然”是结论的内容还是对论证的评论? 3.辨真伪。一个模型,四种解释;三种有效,一种无效。通过辨析“必然”一词在推理的结论中出现时可能的歧义,帮助学生掌握陈述的必然为真和论证的有效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这一区别,将实现学生的思维层次从高中阶段到大学水平的第一次跃迁,为今后学习专业哲学文本打下牢固的基础。

最后一位比赛的选手是逻辑学研究所的钱彦臣老师。他的讲课题目是《逻辑学为何——推理与求真》。本节课旨在通过严谨的学理阐述与生动的社会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层面的认知跨越:其一,从“内容关注”到“形式抽象”的跨越;其二,从“学科无用”到“思维基石”的跨越;第三,从“分析工具”到“道德责任”的觉醒。钱彦臣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以推理公式进行正反事例的列举,讲解深入浅出。如螃蟹比蜘蛛大。老虎比螃蟹大。所以,老虎比蜘蛛大。又如,所有 A是B。C不是A。所以,C不是B。代入:苹果是水果。香蕉不是苹果。所以,香蕉不是水果。课程结合具体事例讲述了一个核心定义: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形式的科学;两个关键区分:必须严格区分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与前提/结论的真实性;三大认知跨越:完成了从“内容”到“形式”、从“无用”到“基石”、从“语言”到“分析”的思维转向,和一个根本方法:逻辑学借由语言进行分析与表达,并以此追求真理。

在评议环节,商磊教授和姚广宜教授对各位参赛教师进行了点评,强调学校和学院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也正是以促进老师们提升教学水平为目标的。两位老师均对人文学院举办青教赛的形式和宗旨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六位青年教师展现出的高水平、多样化的教学形态予以赞许。同时,商磊教授和姚广宜教授也先后就各位青年教师在教学仪态、授课难易程度、师生互动、板书书写、中英文结合、思政元素等方面给出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建议。两位嘉宾点评后,部分学院评委和教师代表结合六位青年教师比赛的实际情况也进行了细致的评议。

在热烈的评议过后,工会主席王学深公布了比赛结果。经本次20余位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评议,最终推选钱彦臣、张芳、王雨丝三位老师代表人文学院(含国际儒学院)参加学校第二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和观摩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下落下帷幕。

人文学院工会供稿


     下一条:法大学子在2025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