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硕士招生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学交叉学科硕士点简介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03  浏览次数:

人文学院根据学校和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了法学理论专业、法治文化专业。法学学科既注重法治理论的研究,也注重实务研究,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支持。法学理论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下设法律逻辑方向。法治文化专业系法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主要从文化的视野来研究法治,用法治的理念来构造文化,面向法治进行交叉研究。法治文化从2007年法理学下的一个方向到2015年正式成为法学独立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22年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攻读博士研究生(直博生)招生试点学科。近年来,法学学科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与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法学学科硕士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研一双向选择校内导师,研二双向选择校外导师。



法学理论专业法律逻辑方向硕士点

2022年招生简介

 

一、学科介绍

法律逻辑是法学学科法学理论专业下设的一个研究方向,授法学学位。该专业方向在国内最早招收硕士研究生,属中国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建设项目,是我国法律逻辑学的主要源头和重要研究基地,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在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胜任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法律逻辑方向硕士点设在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该所是中国逻辑学会的团体会员和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法律逻辑研究会发起单位之一。法律逻辑是逻辑学研究所的特色研究方向,是逻辑学与中国政法大学优势学科——法学的深度融合。法律逻辑交叉研究目前在国内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方向。

法律逻辑研究方向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其中,校内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博士)1人;校外兼职导师3人,其中教授2人、检察官1人。法律逻辑方向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指导相结合的机制,目前已建立由学科带头人负责,吸取校内外名家、专家和本学科导师参加的指导队伍。

二、师资团队

王洪教授:本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逻辑与现代逻辑,历任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市逻辑学会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他的研究成果确立了法律逻辑新方法,开辟了法律逻辑新领域,建立了法律逻辑新体系,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78.htm

雷磊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哲学、法理论与法律逻辑,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第三届北京市政府立法工作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

(详见个人主页:http://fxy.cupl.edu.cn/info/1295/9033.htm

孔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义逻辑、法律逻辑,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82.htm

王建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逻辑、非形式逻辑、法律逻辑,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83.htm

●朱素梅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逻辑、批判性思维,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79.htm)

●徐海燕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理逻辑、西方逻辑史、中国逻辑史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80.htm)

●张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逻辑学基础理论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3081.htm)

付小轩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偏好逻辑、道义逻辑、博弈逻辑、人工智能中的逻辑

(详见个人主页:http://rwxy.cupl.edu.cn/info/1132/6472.htm

招生计划

法律逻辑方向旨在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实践性人才,鼓励跨学科、跨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硕士就读期间,除了可以选修本校的法学课程外,学生们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参加学术活动,到北京市一些知名律所开展实习或实践活动,为未来的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考生报考。

2022年计划招生人数3人。招生考生初试科目包括:

(1) 思想政治理论

(2) 外语

(3)业务课一:(701)法学综合

(4)业务课二:(821) 法律逻辑(法律概念与体系建构、事实发现、法律获取和判决证成理论与方法)

 

毕业生主要去向

法律逻辑方向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除攻读法学、逻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外,主要去向为政府机关、高校、海关、法院、银行、报社、出版社、公安系统、武警部队等。

 

 

 


欢迎报考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文化硕士点

2022年招生介绍

【学科概况】

法治文化专业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利用自身师资优势,结合学校优质资源,所创建的法学二级学科,授予法学学位。本专业以培养符合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复合型、综合性、高层次人才为目标。

法治文化硕士学位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一)法治理论与实践;(二)中外法文化史;(三)法治思维与法律语言。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法治文化专业为研究生搭建了高质量的学科平台,“校内外双导师制”独具培养特色,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丰硕。

【学科历史】

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法学理论专业(二级学科)之下的“法治文化”方向。

2014年,“法治文化”三级方向开始作为二级学科管理,由人文学院管理并纳入招生简章。

2015年,开始招收法治文化专业合作博士后,先后有10名博士后入站。

2019年,法治文化研究所成立,负责统筹管理法治文化学科建设工作。

2022年,成为学校2022年优秀本科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直博生)招生试点专业。

法治文化专业自设立以来,共招收硕士生近60人,现已毕业40多人;招收博士生70多人,已毕业30多人。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型律所。

【师资力量】

法治文化专业共有硕士生导师及授课教师10余名。学术背景涉及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众多领域。

导师及授课教师介绍:

邹玉华

个人简介

邹玉华,女,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主任(非在编机构)。兼任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兼职教授、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科项目多项。研究领域:法律语言学、立法语言、语体语法、现代汉语语义和语法。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律语言专题研究 立法语言专题研究 语言学理论专题研究

 

代表性成果

1.专著:《传闻及其规则研究——语言学进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

2. 《汉语立法文本中的一种“者”字句式及其源头》,载《湘潭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3. 《法律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再思考》,载《北华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4. 《与松散同位有关的标目性序数词的语法性质》,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期;

5. 《<民法总则>立法技术之进步及改进建议——以列举法中”项”的表述为中心》,载《法学杂志》2018年第8期;

6. 《再论许霆案的定性—以语义特征分析为视角》,载《湘潭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7. 《法律语言学是“‘法律语言’学”还是“法律‘语言学’”?抑或“‘法律与语言’学”?——兼论法律语言学学科内涵及定位》,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8.《<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之违法与否的法律分析》,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4期 ;

9.《论术语立法》,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0.《论汉语词典收录字母词的正当性》,载《澳门语言学刊》2013年第1期;

11. 《立法语言现状及思考》,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2.《立法文本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句式的规范》,载《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

13.《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张灵

个人简介

张灵,男,1965年11月生,陕西洋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在长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从事教学和编辑工作,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与美学、法治文化。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治文化专题研究 审美、文化与法治

代表性成果

(一)专著

1.《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2.《知识哲学疏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

(二)论文

1. 《人物是永恒的诗学命题——浅析夏商〈东岸纪事〉里的“众生相”》,载《新文学评论》2018年第4期。

2. 《当代文学的一个“公民不服从者”形象——以〈生死疲劳〉中的蓝脸看一个“通过文学的法律问题”》,载《上海文化》2017年第10期。

3. 《绝望爱情的正仿与戏仿——夏商长篇小说〈标本师〉的叙事策略》,载《南方文坛》2017年第3期。

4. 《构建以“乐感”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美学学科体系》,载《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2期。

5. 《论〈东岸纪事〉的结构艺术和思想旨趣》,载《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3期。

6. 《将泪水和愤怒化为生铁之魂——鲁迅〈铸剑〉和莫言〈月光斩〉的对比》,载《中国文化研究》2016年第3期。

7. 《艺术的盛宴灵魂的棒喝——论〈酒国〉的艺术和思想创造》,载《上海文化》2015年第4期。

8. 《〈蛙〉中的姑姑和她的‘一厘米的自主权’》,载《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

9. 《叙述的极限与表现的源头——莫言小说的诗学与精神启示》,载《小说评论》2010年第4期。

10. 《莫言小说中的“复调”与“对话”》,载《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罗世琴

个人简介

罗世琴,女,甘肃白银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法治文化。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治文化专题研究。

代表性成果

(一)专著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音乐的接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

(二)论文

1.《以戏谑赏“悲”情——唐代<踏摇娘>故事演变律令背景考》,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2.《魏晋复仇文学作品中的司法审判及其叙写》,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三)科研项目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

 

 

董燕

个人简介

董燕,女,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研究领域:法治文化、文学与法律。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治文学专题研究、法律与文学经典研读。

 

代表性成果

(一)专著

1.《林语堂的人文关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

(二)论文

1.《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与法学的交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2.《现代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3.《从“悖论性结构”到“现代转型”——兼评孔范今的文学史观》,《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4.《林语堂的法治思想及其局限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三)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与法治建构的互动关系研究》。

2.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法律叙事的内在矛盾研究》。

 

 

盛百卉

 

 

盛百卉,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

法治文化、卡夫卡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

法治文学专题研究 中西文学与文化精神 审美、文化与法治

代表性成果

《卡夫卡现代性思想研究:以权力批判为视角》,群众出版社2020年。

《席勒文化现代性思想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

《席勒的多重时间信仰:哲学家的时间观》,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席勒的时间关切与德意志民族文化认同建构》,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德法文学领域“古今之争”辨析》,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席勒与德意志现代化转型》,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主要奖励

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分党委“优秀党务工作者”。

2、中国政法大学“教学优秀奖”。

3、中国政法大学“青年之友”。

4、第三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东方毅优秀论文三等奖”。

5、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

张彦

个人简介

张彦,语言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法律语言学委员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特里尔大学访问学者。2006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法律语言学;实验语音学。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专著2部。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律语言研究、司法语言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专题研究、语用学、法治文化专题研究

代表性成果

(一)专著类

1.《北京话语气词韵律特征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2.《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书制作要义》,检察出版社,2018年。

(二)论文类

1.《刑事案件审查报告的可读性问题》,《中国检察官》,2020年第8期。

2.《不起诉决定书的说理实证研究 》,《中国检察官》2019年第2期;

3.《影响讯问笔录客观真实性的语言转写问题》,《证据科学》2018年第5期。

4.《法律语言规范化中的语言学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5.《法治文明建设下的法律语言表述问题》,《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第6期;

6.《审讯中语用预设的运用》,《法治的哲学之维(第三辑)》,2016年1月.

7.《“拟订”“拟定”与“制订”“制定”辨析》,《语文研究》,2016年第2期;

8.《Vague usage of language in the inquiry》,《法理论实务研究(韩国)》2015年12月;

9.《讯问的语言策略》,《中国法治文化》,2015年第6辑;

10.《审讯中应对谎言的预设策略》,《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1.《重复性讯问语言要视情运用》,《检察日报》,2013年12月17日。

12.《庭审语言的情感信息》,《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3.《言词证据的文本解读》,《修辞学习》2007年第6期。

(三)培训类

1.2013年3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9期公诉业务技能实训暨公诉语言主题实训班讲授公诉语言。

2.2013年4月,第55期高级检察官研修班暨全国检察机关公诉语言实训班讲授公诉语言。

3.2014年3月,河南省新乡市检察院举办新乡市检察系统反渎干警实战技能培训班讲授侦查讯问语言。

4.2015年6月,北京市检察机关刑检部门业务培训班讲授起诉书制作规范。

5.2020年6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法律文书的功能与规范专题培训讲授案件审查报告的可读性问题。

6. 2020年8月,天津市公安局刑事审讯培训班讲授侦查讯问语言。

7. 2020年12月,广西梧州市公安局审讯专业人才培训班讲授侦查讯问语言。

 

 

宋庆宝

个人简介

宋庆宝,男,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曾任曼彻斯特大学人文学院访问学者(2008.9-2009.8),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汉语教师(2011.11-2013.9),西印度群岛大学凯夫希尔分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2015.4-2019.10),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研究领域:法治文化、影视与法律、文学与法律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治文化专题研究中西文学与文化精神

 

代表性成果

1.“The Different Views of Lord Byron and Su Manshu”, fromByron and Woma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0.

2.《文类学》,见《比较文学实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拜伦在中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4.《鲁迅与拜伦、尼采的伦理观及历史观比较──以狂人、该隐和查拉图斯特拉形象分析为例》,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5.Chinese Intellectuals of the Mao Era, fromLord Byron and Genre, 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Lebanon, 2013.

6.《詹姆斯·乔伊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崔玉珍

个人简历

姓名:崔玉珍

性别:女

职称:副教授

研究领域:法律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研究

邮箱地址:cuiyuzhen@126.com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律语言研究、语用学研究、法庭话语研究。

教育经历

本科: 北京大学中文系

硕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

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

科研成果

(一)论文

1. 法庭自我识解与身份构建研究,《当代修辞学》2021(2):71-84。

2. 检察官客观义务在公诉检察文书中的背离和完善,《教育语言学研究》,2020:164-171。

3. 庭审语言中反事实表达探析,《当代外语研究》,2019(6):64-72页。

4. 法律常用词语应用之探索,《法治的哲学之维》(第四辑),当代中国出版社:153-166页,2018年4月。

5. 法治中国语境下的立法语言研究,《法治视野下的文学与语言》,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年。

6. 从立法语言的“或者”看我国法律的可读性,《当代修辞学》2016年第2期:86-94。

7. 立法语言中的“应当”初探,《201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成果选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715-723。

8. 庭审讯问叙事研究初探,《中国社会语言学》2015年第2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9. 法治在当前乡土社会中的困境,《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12-19。

10. 法庭讯问的信息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146-154。

11. 也谈司法工作者的语言素养,《法制日报·法学院》,2014年9月10日。(第二作者)

12.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探索,《神州》,2014年第3期:70。

13. 公诉人法庭讯问核心是构建言辞证据链,《检察日报·学术版》,2013年11月19日。

14. 从“行、知、言”三域看立法语言的“应当”,《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

15. Zero anaphora resolution in Chinese discourse. In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CICLing-2006: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Intelligent Text Processing, 245-248, 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 2006. (1stauthor, with Qinan Hu, Haihua Pan, Jianhua Hu)

16. “化”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辨析.《语言科学》, 2004年第3期:51-56。

17. 非受事宾语的产生机制及其语法化过程.《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第 5期:100-102。

18. 汉语被字句是一种话题-述题结构.《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 邵敬敏、张先亮主编,124-134页,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作者)

19. Event and Temporal Annotations for Chinese. InLanguage Resource Management - Semantic Annotation Framework - Part 1: Time and Events, eds. by K. Lee, J. Pustejovsky, H. Bunt, B. Boguraev, and N. Id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2006. (3rdauthor)

(二)专著

1. 刑事抗诉书制作要义,2018年,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 检察机关刑事起诉书制作要义,参著,负责“第二章 案件事实与证据”,2017年,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3. 汉语篇章回指研究,2014年,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1. 基于语料库的法律常用词语应用研究(12ZHC025),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 法律语言学视角下询问和讯问笔录的对比实证研究,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3. 公诉法律文书规范性问题实证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4.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研究,参与,中国法学会“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专项课题。

5.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法律语言交叉学科的教学实践与创新(YJLX2014),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6.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胡小进

个人简介

胡小进(胡晓进),历史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研究经历。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曾经访问过美国俄勒冈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中国法治文化论坛”征文奖、“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研究领域:美国宪法史、法学教育史、中美关系史。

主讲研究生课程

美国法治文化、中美关系史。

代表性成果

(一)著作

1.《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合著,第二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最有权势的法院:美国最高法院研究》(合著,第二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自由的天性:十九世纪美国的律师与法学院》(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谁来捍卫法治:10位最有影响力美国大法官的司法人生》(合著,第二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

5.《民众为何支持: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合著,第二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修订版;

(二)译著

1.《政治和命运》(2003/2007)

2.《美国最高法院》(2005)

3.《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2010/2018)

4.《反对有理: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的著名异议》(2010)

5.《最民主的部门:美国最高法院的贡献》(2013)

6.《我的岁月:切尼回忆录》(2015)

7.《林肯守则:美国战争法史》(2015)

8.《美国宪法中的政教关系》(校译,2016)

9.《民主之门:最高法院如何将“一人一票”制带到美国》(2017)

10.《律政雄心:一位亚裔女孩的最高法院之路》(2019)

(三)论文

1.保守理念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1889-1937年的联邦最高法院为中心,《美国研究》(季刊)2003年第2期;

2.美国伦奎斯特法院保守性初探--以联邦主义问题的相关判决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与现代美国公司的成长,《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肯定性行动”与逆向歧视——以美国最高法院的相关判决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对美国最高法院的研究与认识,《美国研究》(季刊)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6.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中的异议,《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秋季卷(总第34期),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

7.宪政民主还是民主宪政?——兼论美国最高法院与民主,《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春季卷(总第35期),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

8.詹姆斯·威尔逊与美国宪法,《美国研究》(季刊)2011年第3期;

9.清末民初美国宪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文摘》转摘);

10.1987年前后美国宪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史学月刊》2018年第12期;

11.商务印书馆与美国宪法在中国大陆之翻译及传播,《政法论坛》2019年第2期;

12.试论美国制宪奇迹话语之构建,《史学月刊》2020年第6期;

此外,在《法学家茶座》《书屋》《上海早报·东方书评》《新京报·书评周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评论文章。

张文

 

个人简介

张文,女,籍贯山东,北京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曾留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目前就职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研究领域:法律语言学、汉语史。主持科研项目有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法律文书语言研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双及物构式历时演变及相关结构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校级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近代汉语法律文书语言研究”等。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律语言研究(接力课)。

代表性成果

1. 张文:《“小康”语义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启示》,载《文化纵横》2020年第4期。

2. 张文:《汉语倒置双宾句成因探析》,载《汉语史学报》2020年第22辑。

3. 张文:《原型理论下法律文书范畴及其立法规范研究》,载《法治的哲学之维》2018年第4辑。

4. 张文:《类型学视角下汉语双及物构式基本配置问题研究》,载《语言类型学辑刊》2018年第1辑。

5. 张文:《<元典章·刑部>特殊语言现象研究》,载《法治视野下的文学与语言》,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年。

6. 张文:《语言接触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载《澳门语言学刊》2017年第49期。

7. 张文:《语言接触与汉语词汇、语法问题研究》,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

8. 张文:《汉语负面排他标记“除……外”探源》,载《历史语言学研究》2015年第9辑。

9. 张文:《<汉语大词典>指瑕》,载《汉字文化》2015年第4期。

10. 张文:《影响汉语双及物构式句式选择的制约因素》,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

11.张文:《结构关系视角下古汉语述宾结构研究》,载《宁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12. 张文:《韵律和标界理论视角下的名词作状语介词隐现问题研究》,载《澳门语言学刊》2015年第45期

13.张文:《汉语双宾句构成历时演变特点探析》,载《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4期。

14.张文:《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特点研究》,载《华夏文化论坛》2014年第12辑。

15.张文:《近代汉语“给”的语法化演变研究》,载《语言学论丛》2013年第47辑。

 

 

崔蕴华

崔蕴华,女,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入选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二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项目二项。曾获第二届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研究领域:文学与法律、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化与文献。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治文化专题研究》、《审美、文化与法治》、《中西文学与文化精神》

代表性成果

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民间说唱文学研究》,载《文学遗产》2020年第6期。

《新时期以来法治文化的研究视域与中国语境》,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哲学语境与法律想象:中国公案文学新论》,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

《中国公案类文学的近代形态与民族书写》,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谢丹凌

个人简介

谢丹凌,女,1984年生,福建泉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讲师。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治文化专题研究

研究成果

1.《传播学视阈里的中国文学海外流通效果研究》,《外国语文》2020年第4期。

2.《如何衡量中国文学的海外影响力》,《文艺报》2019年9月。

3.《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全球化写作”——以诗人多多和严力的海外研究为参照》,《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4.《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在海外的出版与传播:2015-2017年》,《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

5.《“自我”探索与诗性回忆——美国研究视野里的中国“后朦胧诗”》,《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6.《跨越重洋的凝视——中国当代朦胧诗在美国的翻译与研究》,《外国语文》2017年第4期。

李驰

个人简介

李驰,男,1989年生,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文化研究所讲师,兼任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法学理论、法治文化。

主讲研究生课程

法治文化专题研究、学科方法论与学位论文写作

研究成果

1. 《论唐前期礼的法律渊源性质及其定位——以司法为视角》,《河北法学》2019年第6期。

2. 《唐前期“王子犯法”案中的法律与政治分析——从张鷟<龙筋凤髓判·左右卫率府二条>展开》,《法律适用》2018年第24期。

【学科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法治文化专业的招生单位,学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法治文化学科建设会议”)

学术会议。本专业以交叉学科为研究特色,近年来先后主办了“法治文化(汕头)论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全国研讨会”、“法律语言高端论坛”、“古典文学与法律文化高端论坛”“儒学·法律·文化:跨学科高端论坛”“法治文化的中国话语与学科发展高端论坛”等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参与。

(“法治文化的中国话语与学科发展高端论坛”)

理论创新。本专业学术团队已出版书籍《法治的哲学之维》(1-5辑),“法治文化系列丛书”第一辑(共五卷七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检察机关刑事起诉书制作要义》等相关成果,在学术界、实务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治文化系列丛书”) (“法治的哲学之维”) (《检察机关刑事起诉书制作要义》)

社会活动。法治文化学科积极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艺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2020年12月,法治文化研究所作为“首届中国法治微电影展”重要支持单位,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参与举办了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受到广

泛好评。2021年4月,法治文化研究所受邀成为法治电影《伪证》指导单位。

【学生活动】

在理论学习面,本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定期举办“法律语言学术沙龙”“法治文化读书沙龙”“法治文化博士读书会”等学术活动。在实务指导方面,本专业开设《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聘请校内外理论与实务专家为学生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社会调研方面,本专业已成功举办多次研究生调研活动,相关成果受到师生

【课程体系】

法治文化专业开设有硕士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课程,注重引进优质教材,强调适时调整、优化教学体系。《法治文化专题研究》被评为我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并出版有精品课程教材《法治文化专题讲演录》。

主要学位课:学科方法论与学位论文写作、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法理学、法治文化专题研究、法治中国理论与实践。

专业选修课: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法律语言研究、美国法治文化、法治文学专题研究、语言学理论专题研究、语用学研究、立法语言研究、中西文学与文化精神、法律与文学经典研读、逻辑导论、法律逻辑与方法、审美文化与法治。

【招生名额、考试科目和内容】

 

【招生名额、考试科目和内容】

 初试考试科目代码、名称

初试命题范围

拟招生总人数

推免生拟招生人数

101思想政治理论

——

 

 

10

 

 

6

外国语(七选一)

——

 

 

 

 

701法学综合

法理学(30分):法理学导论(法学的基本概念、法的运行、社会中的法);

宪法学(30分):中国宪法;

民法学(30分):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

民事诉讼法学(30分):民事诉讼法学(含民事证据、民事执行)

刑法学(30分):中国刑法总论、中国刑法分论。

822法治文化基本理论

法理学基本理论(75分)、法治文化基本理论与实践(75分)。

【未来前景】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法治文化事业即将迎来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年轻学子从事法治文化事业定会有所作为。

欢迎考生报考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治文化专业!

法治文化研究所公众号:法治与文化


     下一条: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一级学...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