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影视语言对中国法治现实的书写——“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系列讲座顺利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0  浏览次数:

2017年4月26日晚,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法治中国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系列讲座在学院路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影视语言对中国法治现实的书写”,主讲人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调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海剑影视工作室主任徐苏林(笔名海剑)老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兵教授担任点评嘉宾,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崔蕴华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人文学院院长文兵教授为徐苏林老师颁发了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聘书。

讲座正式开始后,徐老师首先对我国法治题材影视剧作品进行了回顾,其讲述了由陆天明、周梅森、张平三位著名剧作家所创作出的大量法治题材的优秀作品。他认为,“检察题材”的影视剧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从第一部的《主诉检察官》到《人民检察官》,及时下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均是制作精良的法治作品,体现了影视语言对我国法治现实的深刻揭示。

接着徐老师以《人民的名义》作为范例解析影视语言是如何对我国法治现实进行书写的。他讲述了这部剧的创作背景并探讨了这部剧的深刻现实意义:《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政治剧而非“检察剧”或反腐剧。本剧叙事风格极为沉稳,人物塑造得极为成功,本剧向观众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有关制度的部分漏洞、裙带关系、阶层固化等问题。尽管本剧也有一些小瑕疵,但是瑕不掩瑜,徐老师认为《人民的名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书写了我国的法治现实,以艺术的方式彰显了法治的重要性。

随即徐老师介绍了北京市司法改革进程,并结合自己的创作情况总结了一个优秀的法治题材作品应该具有的六大标准:高度、深度、广度、角度、温度、精度。他针对自身的研究主题——检察文化对检察官职业特色的影响作出深刻地分析。在讲座接近尾声时,徐老师介绍了广电总局对行业剧的严格审查标准,以及想要创作一部优秀法治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所应具备的要求。

讲座最后,徐老师与与会嘉宾、法大学子进行的热烈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影视作品对推进法治进程的重大意义。崔蕴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简单的总结。海剑老师以丰富的学术背景、宽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法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 图、文/刘梦洁)



上一条:中文论坛第二十一期——昆曲与文学...     下一条:蓟门谈史第17讲——万国竞争:康有...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