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蓟门哲谭”第四讲——“哲学的位置在哪里?”讲座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4  浏览次数:

 

2018年12月12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的“蓟门哲谭”第四讲“哲学的位置在哪里”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耕老师主讲,人文学院院长俞学明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教授在讲座前与杨耕教授进行了交流。人文学院文兵教授、王心竹教授、张浩军教授、费多益教授、倪寿鹏副教授、罗朝慧副教授、吴照玉讲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美堂教授、蔺庆春讲师等参加了活动。除此之外,慕名而来的还有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讲座中,杨耕教授聚焦两个问题展开交流。第一个是哲学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第二个是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

针对第一个问题,杨耕教授认为哲学是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哲学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不存在公认的和超历史的哲学定义。从根本上来说,哲学的位置是由现实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但哲学也有共同点:它是用最普遍、最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统一,是对人生之谜的解答。我们既要“为学”,即学习专业知识,又要“为道”,即学习哲学。

杨耕教授强调,学习哲学要关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首先,科学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规律性统一,哲学则以理论思维的方式去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在哲学与科学之间存在一条逻辑的鸿沟。其次,科学仅仅追求真理,哲学则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知识体系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它是以抽象的概念运动来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民族、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杨耕教授还强调,学习哲学要重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政治需要哲学,否则缺乏逻辑和理论的支撑。如恩格斯所言:“哲学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哲学也不能脱离政治,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哲学家不可能不在现实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哲学家要培养自觉的哲学意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从而把握时代精神,走向历史的深处。

针对第二个问题,杨耕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具体来说,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从根本上来说,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在马克思的时代,则是人类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导致人的世界的全面异化。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成为这一时代的迫切任务。而这一任务,是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西方传统哲学都无法完成的,因其在寻求最高原理的过程中,把本体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分离开了,实际上用抽象的真和善掩饰了现实的苦难。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必然要求新的哲学,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应运而生。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杨耕教授认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不是彼此分离的。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内含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内含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个主义,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三个特征。简言之,马克思唯物主义就是三者的统一。

最后,杨耕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不是解答一切现存问题的启示录。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距今已久,肯定过时了。杨耕教授指责这是一种无端的傲慢与偏见。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了人与世界关系的规律,契合了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因此马克思依然活着,他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谢雨滢供稿,刘文摄影)


上一条:韩水法教授做客“政治哲学和法哲学...     下一条:“德治何以可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