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法大·人文人·云实践”活动之“如是敦煌”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次数:

2020年春季学期我院推出了“法大·人文人·云课堂”特色系列活动,本学期我院将继续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独特优势,陆续推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法大·人文人·云实践”线上活动。云实践活动将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打通,邀请外地专家进行线上讲座,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体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10月16日、10月30日、11月13日,“法大·人文人·云实践”活动之“如是敦煌”三期系列讲座如期举行,本次系列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开始开凿,至今仍留存着大量的洞窟、壁画、塑像,保存了大量写本。光绪26年(公元1900年),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今年是敦煌文献发现120周年,也是“如是敦煌”系列讲座举办的缘由。

本次活动第一讲邀请到的是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主讲题目是敦煌文学及其文学史价值。伏老师讲到,敦煌文学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敦煌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这个独立的文化圈内,由于受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敦煌文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汉文化圈的组成部分,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敦煌文学最典型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创作为其创作的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敦煌文学中保留了样式各异的文学体式,而最有价值的是讲唱文学,如讲经文、变文、俗赋、白话诗、曲子词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讲邀请到的是敦煌研究院马德研究员,主讲题目是敦煌石窟中的法律图像略述。敦煌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千年历史与社会的记录,佛窟中全面反映了她创建时代的社会面貌,记录了人们和各种社会活动,全方位地向我们展示了敦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背景。石窟中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佛教人物,即、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二是世俗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各国、各民族。石窟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嫁丧葬、娱乐等画面。马老师主要从“佛大于天、帝王至尊、安居乐业、婚庆宴乐、车马出行、行旅通关、刑罚狱枷、天上人间”等多个主题进行阐述。

第三讲邀请到的是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主讲题目是少数民族对敦煌文化的贡献,主要围绕敦煌名称的来源与含义、敦煌多民族文献的共存与交融、多民族共创敦煌石窟艺术进行阐述,并以榆林窟第三窟为例谈敦煌石窟的民族属性。杨老师讲到,历史上的敦煌(包括今安西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即被称作各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早在战国之前,这里就先后定居过火烧沟人(羌)、塞种、允戎等多种部族。战国秦汉之际,这里又有月氏(大月氏、小月氏)、乌孙和匈奴等入居。汉代以后,相继又有汉、鲜卑、退浑(吐浑、吐谷浑、阿柴)、粟特(昭武九姓)、吐蕃、嗢末、苏毗(孙波)等繁衍生息于这里。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部众西迁,引起了西北地区的民族大迁徙运动,于是,回纥(回鹘)、龙家(龙部落、肃州家)南山、仲云(众云、众熨、种榅)等相继登上了敦煌的历史大舞台。再后,又有鞑靼(黄头鞑靼)、党项(西夏)、蒙古及黄头回纥(裕固族)等民族跃马挥鞭于这块热土。杨老师认为认为“莫高”二字,也不是汉语,而应该是突厥—回鹘语Bögü的译音。最后,重点以榆林窟第三窟为例谈敦煌石窟的民族属性。

本次系列讲座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在腾讯会议和B站平台同步直播,我校师生以及其他各界人士总计约300余人在线收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远程向老师提出问题,讲座老师均予以耐心解答。

(“法大·人文人·云实践”活动之“如是敦煌”系列讲座海报)

(伏俊琏教授线上讲座)

(马德研究员线上讲座)

(杨富学研究员线上讲座)

(文/魏玮)


上一条:华岩论坛第70讲暨天问系列讲座第18...     下一条:“人文化成”系列讲座第五讲——罗...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