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古典文学、制度与法律文化:跨学科的对话”高端论坛圆满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15  浏览次数:

2020年12月5日,“古典文学、制度与法律文化:跨学科的对话”高端论坛于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05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文化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中国政法大学“古典文学青年学者工作坊”共同主办。

会议伊始,崔蕴华老师热烈欢迎了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并宣布本次论坛开幕。人文学院院长俞学明老师发表致辞。首先,她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人文学院法治文化专业的学科发展历程。其次,她指出了“法律与文学”等跨学科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最后,她祝愿本次论坛成为“法律与文学”研究的新起点。

在主旨发言环节,五位嘉宾分两个单元做主题报告。在第一单元,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爱国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胡水君老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尤陈俊老师做主旨发言。本单元由人文学院李驰老师主持。

徐爱国老师以《法学院里的文学青年》为题做主旨发言。首先,他从“感受文学与法律”谈起,描述了学术研究领域的“法律与文学”现象。其次,他从“法律与文化”领域中威格莫尔、霍姆斯、卡多佐、德沃金、波斯纳等经典人物切入,详细论述了“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发展史。此外,他又专门阐释了“文学中(IN)的法律”与“作为文学(AS)的法律”两种“法律与文学”研究进路的理论内涵。最后,他分别阐释了“法律与文学”研究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具体内涵。

胡水君老师的发言以《格律与法律》为题。胡老师分四点论述了其发言主题:其一,“科学与文学”,他揭示了“法律与文学”运动背后的实证主义法学背景。其二,“格律与法律”,他着重讨论了法律与文学的相似性。其三,“法律与文学”,他指出法学与文学都触及自然法主题,各有特点,又各有不同。其四,“本体的重建”,他认为现代法学和文学都应当认真思考本体重建问题,并指出中西文化都存在“本体—自然法—实在法”的深层结构。

尤陈俊老师以《明清讼师秘本与公案小说之关系再思考》为题做主旨发言。他分析了讼师秘本、日用类书、公案小说之间的关系。其一,《萧曹遗笔》与《廉明公案》的相互影响。他通过对比《廉明公案》与《萧曹遗笔》文本揭示了二者在内容上的关联性。其二,《法家须知》与《法笔惊天雷》中的公案小说。通过详细分析,他揭示了讼师秘本中隐含的公案小说。最后,尤老师强调研究讼师秘本、公案小说应重视其所产生、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

在第二单元,上海大学教授杨绪容老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王晓骊老师分别通过网络视频做主旨发言。本单元由人文学院韩达老师主持。

杨绪容老师以《“旧道德”与“新文明”:对近代侦探小说发展路径的探讨》为题,回顾了吴趼人、周桂笙从好友到反目的交往经过,并揭示了两人在“恢复旧道德”与“接受新知”两种态度上存在的矛盾。杨老师表示,这段历史是中西新旧文明融合的一个缩影。

王晓骊老师以《中国古代叙事中的司法想象》为题,并以《窦娥冤》为文本探讨了“文学叙事中的司法印象”“庶民的批判:一种漫画式的夸张与嘲讽”“想象的正义:司法公正的文学化实现途径”三个主题。她由《窦娥冤》视角变化、冤情渲染、昏官塑造等改编出发,剖析了传统社会贪官贪财渎职的现象,指出在等级秩序、官民分离,权利极不平等的情况下,民众寻找鬼魂作为法律代言人,祈求天道神判的可悲现实和法律文化心理。

接下来,主题研讨阶段也分两个单元举行。在第一单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崔蕴华老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潘静如老师、中国政法大学魏玮老师分别发言。本单元由人文学院宋庆宝老师主持,尤陈俊老师评议。崔蕴华老师以《公案小说的谱系与跨学科思考》为题,梳理了公案文本的法律知识谱系,提出可以将图文互生作为研究视角,以揭示古代公案小说文本的多元化,以及其反映的民间观念、心态。潘静如老师《制造“艺术”:冼玉清<旧京春色图卷>题跋生成史》一文借由《旧京春色图卷》提拔过程分析了时代变迁中的社会心理变化。魏玮老师《问答对话演变与先秦口头传统》一文揭示了,先秦问答对话所体现的是以君臣问答为典型的谘议劝谏制度和以师生口授为典型的贵族教育形式。但无论是君臣问答,还是师生口授,早期问答对话都在树立一种由语言建立的典范性,而在此后的论辩戏谑中,这种典范性逐渐消解,对话的意义由维护秩序演变成了观念交锋。尤陈俊老师高度评价了三位老师的发言,并有针对性地一一做出了点评。

在第二单元,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罗世琴老师、韩达老师和法学院张京凯老师分别发言。罗世琴老师《唐代<踏摇娘>叙事演变律令背景考》一文由《踏摇娘》文本差异出发,分析了一个“悲苦”故事变成“笑乐”故事的律令背景。韩达老师《“体制内话语”如何自我更新:以唐代颂体诗文为中心》一文指出应将唐代颂体诗发展视为“体制内话语”的更新与超迈,并应以此重估“颂体诗文”的诗史价值。张京凯老师《中国古代诗词所见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和当代价值》一文从“德法协同共治的国家治理理念”“重民崇法以求善治的国家治理经验”“严治官吏的监察的法治经验”三个部分说明当代法治应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养分。

论坛闭幕式由人文学院副院长罗世琴老师主持,由徐爱国、崔蕴华两位老师进行学术总结。徐爱国老师点评了各位与会嘉宾的发言,并着重强调了法学知识职业化与文学平民化之间存在的视角差异。随后,崔蕴华老师肯定了本次论坛在跨学科研究上做出的积极探索,并再次感谢与会嘉宾的汇报与发言。最后,罗世琴老师宣布本次论坛圆满落幕。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人文学院胡小进、盛百卉、郑云艳、熊汴,《人民政协报》张月霞等老师和嘉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次高端论坛以“古典”研究为主题,在思想的交流中碰撞出跨学科的火花,在阐释层次、研究方法上都开拓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文字:夏瑞斌

审核:李驰

图片:汤磊


上一条:中国法治微电影展全国校园巡展在中...     下一条:华岩论坛第72讲暨“天问”第20讲—...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