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第八讲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22  浏览次数:

2021年11月20日晚上7时,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研究生班主办的“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第八讲以线上腾讯会议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班主任高翔老师担任主持人。会议邀请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晓华教授作为特别嘉宾,为同学们带来有关读书经验和阅读方法论的指导。本次读书会聚焦“近代中外关系史”专题,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2021级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全体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主持人高翔宇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的举办历程,以及中国史专业研究生读书班的成立与发展现状,对莅临本次活动的赵晓华教授表示感谢。随后,赵晓华老师结合多年教学与治史经验,以多位史学名家的阅读心得为例,鼓励同学们多读史学原典,筑牢学术根基,完善史学素养,提高学习质量。

在学术报告及陈述环节,首先,由人文学院专门史2020级硕士研究生章静雨进行题为《近代华人的百年“美国梦”—张纯如<美国华人史>读书报告》的汇报。报告以近代在美华人如何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努力在美国谋求存身之所,进而追求平等的公民身份,渴望证明自身价值的奋斗历程为主,在肯定美国华人具有开拓进取的勇气之余,也道出了美国华人在面对身份认同和价值转向时的紧张和焦虑心理。

接下来,人文学院2020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魏延翠做了《以小见大—高晞<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的读书报告,以“近代西医院往往由寺庙改成的缘由”和“医学传教士对中国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的影响”为主要内容,肯定该书作为国内首部德贞的研究专著的史学价值,将为人作传和撰评史事有机结合起来,今人可借此了解德贞其人和医学近代化进程。

随后,人文学院专门史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山渠在阅读程道德先生主编的《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全书的基础上,以该书对日本侵华与九国公约的实施的分析为切入点,提出在进行中外关系史的学习时,不仅应当最大限度地丰富自身历史知识,还应该补充必要的国际法知识,至少做到熟知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与之相关的史实,这样才能真正产生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继之,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2021级硕士研究生游宗骁选取《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一书,从费正清的生平和中国海关问题入手,对在中国近代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冲击——回应”模式做了全面回顾和深刻反思,讨论中西观念与认知的差异和创造“中间地带”的可能性,认为在打通中西文化、兼容各方思想的前提下,中国近代史研究将更上一层楼。

其后,人文学院专门史2021级硕士研究生邱桐提出了她对瞿同祖先生的名著《清代地方政府》的思考。她将本书的主题概括为“静态的法律与动态的社会”,引入张仁善、付海晏的论述,提出“法律社会史本质是社会史研究”的观点并加以阐发,认为要做出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法律社会史研究,一方面要实现历史与社会背景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注重在进行多学科学习时不忘坚持历史学的研究特色。

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2021级硕士研究生方宁同学向大家分享的是何一民先生主编的《“繁荣”的代价——<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她认为该书全面论述了不同时期城市衰落的特征,而且对导致其衰落的内外因做了较为精到的分析。但是,该书在篇章结构和论述重点上有“厚古薄今”的缺陷,部分史论仍需要更多的史料支撑,但对从事社会史学习的同学来说,仍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

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2021级硕士研究生赵梓茹从“情与理”的角度重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赵同学认为结合自己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改良派与维新派的斗争等史事的理解,分析了陈先生是怎样通过再度诠释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力求重回历史场景、与当事各方产生思想共鸣的,并以之为陈先生对他强调的历史研究要“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最好诠释。

在会议尾声,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班主任高翔宇老师对每位同学的汇报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劝勉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脚踏实地、勤奋向学的精神。“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第八讲活动圆满结束。

(文/章静雨)


上一条:“法大史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九讲成...     下一条:艺术教研室举办法大美育论坛之“音...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