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资讯
我校代表团参加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06  浏览次数:

2024年8月1日至8月8日,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跨越边界的哲学”(Philosophy across Boundaries)。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王威威教授、姚裕瑞老师、国际儒学院李春颖副教授应邀出席,与世界各地哲学家进行交流。

8月7日至8日,应北京师范大学蒋丽梅教授组织的“个体、知识与语言:道家的边界意识”圆桌会议邀请,王威威教授、李春颖副教授、姚裕瑞老师分别做了题目为“黄帝四经中的‘因天道’与‘道生法’”、“老庄对佛典早期翻译的影响”、“何为人类的根本相似:儒墨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分歧”的主旨演讲。其中,王威威教授指出,道家思想中的“道”是万物的来源和根据,也是人类行为的最终依据,而“天道”也是人类所应效法的对象。在《黄帝四经》中“天道”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因循天道的思想被全面展开。《黄帝四经》中的“道”确实可指“天道”或“天地之道”,但从《经法·道法》中“道生法”的语境来看,“道”仍然是作为天地万物来源和根据的“道”,而非“天道”,但“道”可体现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理以及人事之理。“法”的制定者是“执道者”,能够通过内心直观的方式把握“道”进而创立法度,还可以通过观察天地之道、万物之理、人事之理来把握“道”,并将其反映在法度之中。

李春颖副教授提出,考察佛典在中国的翻译和流传,《庄子》和《老子》、《列子》等为早期佛典翻译提供了最初的对应词汇,并成为佛教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汉末尤其是魏晋时期,佛教通过参与玄学重要问题的相关讨论,进一步实现与中国思想的论辩与融合。印度佛教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如空、真如、菩提等,翻译家借用道家的概念将其译为“无”“本无”“道”等,虽然在新翻译时期对其中很多概念进行了纠正,但早期翻译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入、接收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庄子》不但为佛典翻译提供词汇,同时也为佛教思想的传入提供思想资源,成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重要的资借。

姚裕瑞老师认为,先秦儒家和墨家都意欲找到一种普遍主义的伦理原则以解决社会的混乱和不统一,但在何为人类之根本普遍性、以及如何实现这种普遍性上,二者却产生了根本的分歧。在与墨者的辩论中,孟子将人之根本相似(“举相似”)引入到了内在心灵的层面上,以人之根本“相同”在于“心灵”而不在“利害”,因而道德共识的建立应该基于人们的真心认同和内在动机,而不是通过外在的“赏罚”或强制作用来达成。在“何为人类之根本相似”这一最初和本源性问题上的不同理解,最终导致了儒、墨两种伦理学说的差异和分歧。

三位老师的演讲获得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认可与肯定。参与圆桌会议的嘉宾还有老子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老子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林光华教授,老子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蒋丽梅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晓副教授、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哲学系Giuseppe Ginepro教授等共同参与了讨论。

据悉,世界哲学大会是国际哲学界的盛会。它起始于20世纪初,第1届世界哲学大会由多位知名哲学家倡议于1900 年在巴黎召开,后每5年举办一次。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简称FISP)成立,其主要活动之一就是举办世界哲学大会。FISP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哲学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非政府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成员。大会交流语言是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西班牙文,多种语言的学术环境,使得世界哲学大会成为各国哲学家和全球哲学爱好者展开多元对话和直接交流的国际性平台。


文、图:姚裕瑞 


上一条:我院费多益教授成果《心身关系问题...     下一条:法治文化专业教师赴兰州大学法学院...

分享到: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版权所有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 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 102249

 

电脑版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