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国画笔墨与技法基础》课程作业展在昌平校区逸夫楼一层开幕。此次作业展是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深入贯彻教育部2014年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强化艺术实践教学的一次成果汇报。
为落实和发挥艺术教育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及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等目标的责任和作用,人文学院近几年在呼吁学校改善美育教学条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艺术课程的内涵建设。
课程负责人赵强老师认为,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正确审美观念的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深厚民族情感的培养以及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激发,必须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经由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积淀的个体审美体验,再结合常规的审美理论教学,是发挥主渠道美育作用的应行举措。
该课程自开设四年来,始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堂绘画实践活动,以学生实践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为前提,体验中国绘画中“笔墨”的丰富内涵:一、笔墨是中国绘画“造型”的手段和“表意”的唯一形式,笔墨是中国画造型和表意的合一。二、作为表意形式的笔墨,与画家独立的性情气质、审美诉求、综合修养,即画家的精神世界紧密相关,是画家精神世界在绘画上的外显。三、作为画家精神世界外化唯一形式的笔墨,是画家属意修炼、有意为之的结果,但最上乘的笔墨却只有剥离、超越这种属意、有意,才有可能近乎实现。四、绘画中的笔墨,重在笔墨个体与整体相互关系的和谐。课程以中国绘画为视角,使得学生对浸透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也得以具体化。
此外,该课程注重全过程评价。学生进入课程学习时的个体差异较大,最显性的差异表现在“造型”能力方面,即把一个临摹作业或写生对象画得“像”的能力。课程重点考察的是笔墨个体的充实性及笔墨整体的和谐性。笔墨个体的充实性主要考察在建立造型的同时所实现的生动性。而笔墨整体关系的和谐性实质考察的是学生对临摹作品中笔墨关系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笔墨核心价值有所判断、理解后对自己临摹作业整体的控制和把握能力。
《中国画笔墨与技法基础》课程作业展将展出至9月14日,欢迎全校广大师生光临指导,并对学院艺术教研室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宝贵意见。
艺术教研室 赵强 供稿
上一条:我院2018级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顺利... 下一条:“第一时间 第一接触”——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