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自由民主依然挺立在“历史终结”处?——记《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读书会

发表时间:2017-09-29 浏览次数: 发布人:管理员 返回列表

2015年1月16日下午两点,法治文化专业第三场读书会在科研楼B643会议室进行。此次读书会讨论的书目是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这是一本“穿越了无数掌声和同样多臭鸡蛋”的作品,五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随后,崔蕴华老师、张灵老师、董燕老师和罗世琴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同学们收获颇丰。

同学们一开始就进入到了自由发言阶段。首先,杨洁同学为我们简要的描述了福山的写作背景,她陈述:冷战结束后,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成为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随后杨洁同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苏东剧变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自然科学和市场经济的真正作用;僵化的“最后的人”。但是杨洁同学在批判历史终结论的主要观点的同时还为福山进行了辩护。在发言的最后,杨洁同学脱离了书本,联系到了现实的问题,也即历史终结论对于中国的启示以及中国模式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紧接着,樊秋苹同学在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时做出了进一步的补充,随后她对本书的逻辑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她认为福山秉承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思路,批判地继承了马克思理论,从人性、历史和世界现实政治经济方面入手,论证了一个主题——人类社会的政治社会制度演进的终极目标是自由民主的民主制度。但是樊秋苹同学将书中所述的观点与现实做对比,看到了世界上有部分推行民主化的国家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进而对福山的观点提出来了质疑。最后,樊秋苹同学将目光再一次移到了中国模式上来,关注我国现实的政治体制的问题,她在发言中指出福山认为探讨中国模式最主要就是侧重于考查中国两千多年政权建设的宏观发展历史。关于中国模式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

随后李娜同学关注的是承认理论合法性的问题,她从黑格尔的思想入手,看到了主体间的社会关系——主体间性,紧接着,她将承认区分为两种: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进而从米德行为哲学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也即主我——自我一切现实行为未受约束的原动力,自发性、冲动性和创造性;客我——他者眼中的自我形象,同时包含着主体对规范的期待;承认——个体通过学会适应不断普遍化的“客我”所体现的社会规范而成为其所在共同体所接收的社会成员。李娜同学又从霍耐特的理论进行分析,从三个角度分析承认的必要性:爱、法律、个体间的相互重视。最后,李娜同学从民主制度当中思考到了法律是否应该被信仰这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她认为西方的法律信仰与我国的法律信仰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接下来,李萍同学发言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政权合法性这一问题展开的。她细致的分析了右翼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和左翼专制主义——共产主义合法性的危机,她认为这是福山为什么会认为自由民主制度具有极强的制度优越性的突破口。随后李萍同学针对政权合法性中的法进行界定,她认为这里的“法”应当是先于实在法而存在并且在价值位阶上具有超然地位的自然法。最后,李萍同学针对政权合法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是个牵涉到合法化手段的问题,即如何论证或表明该政权合法性,意识形态责无旁贷。所有意欲夺取、巩固政权的阶级或政党均需意识形态来论证自己的合法性,这是一个意识形态政治化的过程,但是李萍同学在发言中也强调将意识形态这种主观因素作为合法性的基础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多加仔细考虑。

最后,魏昕同学侧重于关注的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的原因,她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因素,也即世界普遍史的方向是自由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制度的基础——政权合法性、自由民主的动力——获得认可的欲望。随后魏昕同学在发言中强调了自由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障碍,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更加愿意诉诸武力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于是这类国家存在严重的经济和军事威胁;还来自于民族主义国家,他们对自由民主制度有着天然的仇恨情节。最后魏昕同学对于历史终结论的理论困境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上,是否真正能够适应各个国家的现实状况;民族主义未必会成为自由民主的障碍;历史真的会终结于自由民主吗?真的不存在与之抗衡的其他意识形态吗?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五名同学发言结束之后,四位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张灵老师认为《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是通俗易懂的,书中的主要观点是值得我们细致推敲的。张灵老师针对意识形态提出了观点:淡化意识形态、强化社会共识,老师主要还指出了同学们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一就是没有在“历史的终结”上进行详细的界定,其二就是没有明确什么是自由民主制度以及中国模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模式,使同学们从一个新的方向对本书进行把握。董燕老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对自由民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自由民主制度到底是什么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崔蕴华老师认为该本书与我们的现实联系的很紧密,当自由民主遭遇到了困境,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自由民主制度何去何从?它真的具有普世价值吗?还是具有不同的模式?罗世琴老师也认为这本书具有相当大的讨论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语言风格上,也体现在书的内容中。老师还建议同学们在日后的读书学习过程中,要在读书的基础之上走出书,联系现实,避免就一本书谈一本书,避免跟着作者的脚步,要形成自己的思想,这对我们日后的读书学习启发性很大。

下午4点半,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本次读书会为同学们重新理解自由民主制度、“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认识中国模式提供了一个思路和借鉴,老师和同学们都收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