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热议《论语》——2014级法治文化第一次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17-10-08 浏览次数: 发布人:管理员 返回列表

阅读是学术活动的重要基础。人文学院法学理论专业法治文化方向师生定期共同举办读书沙龙,畅谈学术,已成为法治文化方向的优良传统,并且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为了加强思想碰撞、拓展学术视野,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上午,2014级法治文化方向的师生共聚一堂,举行了第一次读书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在科研楼B643—人文学院会议室举办。沙龙活动以传承了几千年的经典《论语》一书为主题,展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教学之道,礼、法间的关系以及人治、法治间的关系等问题的学术探讨。活动由李娜同学主持,2014级法治文化方向的全体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崔蕴华老师、张灵老师和董燕老师作为嘉宾全程参与到了互动、交流之中。

《论语》是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此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很大程度上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 书中所涉问题较多,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读书沙龙伊始,首先,杨洁同学阐述了自己对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作为孔子中道思想的仁、礼的关系及对法治社会的建设的借鉴意义,并提出孔子所推崇的“乐”与我们今天的艺术哲学有何区别以及感觉《论语》逻辑结构有些混乱的问题。接着,苏慧群同学针对仁、礼的关系问题表达了与杨洁同学不同的观点,并对孔子所提倡的“无讼”文化、“亲亲相首隐”制度以及对我国现代民众诉讼思想的影响等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针对她的观点及所提出问题,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和经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接下来,魏昕同学针对孔子提出的“亲亲相首隐”制度结合《刑法修正案八》近亲属拒绝作证权的规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了当代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如何对待孔子所提倡的礼治的问题。然后李萍同学针对礼、法的问题从礼、法的内容、关系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提出当代法治中国的建设有必要将法治提高到孔子社会时礼治所处的高度。接下来,李娜同学从加强自身素养方面围绕孔子的教学之道阐述了自己读《论语》后的收获,指出我们作为研究生应该学习孔子的“修己”之道,只有完善自身才能“齐家”、“治国”,并且提出人治、法治关系的问题,认为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不应忽视人(尤其是精英们)的作用。总之,同学们各抒己见,从哲学、法学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该书中的观点,交流了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礼法之治对当世的影响及借鉴意义。最后,同学们就书中的疑难句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对《论语》的分析中,彰显出的是对当今中国法治的人文思考与现实关怀。

最后,三位老师就沙龙活动进行了点评与总结。首先,张灵老师对同学们阐述的观点和讨论的形式做了一下总结,提出像《论语》这种年代久远的经典,读的过程中应该多参照几个不同版本译本,打开自己的视野和思路。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论语》内在逻辑混乱的问题,张老师说在现代人看来可能《论语》的逻辑性不是很强,但《论语》的逻辑是与现代逻辑不同的,它是有自己的内在结构的,而且因为年代阻隔的原因,存在文本难以很好复原的问题。张老师认为,作为法治文化方向的学生,不要对事情轻易做整体概括,要肢解的去研究问题,不要动不动就提统治阶级、西方资本主义等,要运用多种价值逻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来看待不同的问题,要更多的从人类理想、理性的角度出发,构建所有人认可的、能够找到自己位置的东西。针对人治、法治的问题,张老师提出应该用多种方式来治理国家,法治建设必须要尊重道德,法治最终还是要回归自己的内在,恢复道德的高度。接下来,董燕老师提出,读书沙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董老师认为,制度虽然是可以移植的,但文化确是骨子里的东西,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面对我国很多法律移植西方大陆法系的现实,在它们本土化的过程中,存在多种价值观的冲突,我们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应该批判的接受。最后,崔蕴华老师提出,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中西文化都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是多种思维间的冲击,我们应该不断进行思维的开拓,不断提高自己个人修养。针对杨洁同学提出的有关“乐”的问题,崔老师解释说孔子所讲的“乐”是“声音之道与政通”之意。崔老师还强调作为法治文化的研究生,一定到杜绝偏执的、绝对的、不符合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针对“无讼”,崔老师提出“无讼”只是当时的官方倡导,其实中国江南一带是特别喜欢诉讼的,所以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方考察,特别注意很多时候官方倡导与民间实际是有差距的。最后,针对读书沙龙活动,崔老师总结说读书沙龙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观点的辩论,对话交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和享受。

 2014级第一次“法治文化”学术沙龙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这种师生间的畅所欲言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老师们的指导,不仅解答了我们的疑问,而且打开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同时,我们希望经典著作可以继续被传诵,思想的碰撞能延续下去。